月令七十二候集解 · 序
夫七十二候,呂不韋載於《呂氏春秋》,漢儒入於《禮記·月令》,與六經同傳不朽。後魏載之於歷,欲民皆知,以驗氣序。然其禽獸草木,多出北方,蓋以漢前之儒皆江北者也。故江南老師宿儒,亦難盡識。況陳澔之注,多爲謬說,而康成、穎達,亦有訛處。予因是廣取諸家之解,並《說文》《埤雅》等書,而又詢之農牧,似得所歸。然後並將二十四氣什之於槀,以俟博識者鑑焉。
拼音
所属合集
序
舊本題“元吳澄撰”。其書以七十二候分屬於二十四氣,各訓釋其所以然。考《禮記·月令》,本無七十二候之說。《逸周書·時訓解》乃以五日爲一候。澄作《禮記纂言》亦引《唐月令》,分着五日一候之義,然不聞更有此書。其說以《經》文所記多指北方,非南方之所習見,乃博考《說文》、《埤雅》諸書,兼訪之於農牧,着爲此編。然考證名物,罕所發明。又既以螻蟈爲土狗,又載鼯鼠五技之說,自相矛盾。既以虹爲日映雨氣,又引虹首如驢之說,兼採雜書,亦乖解經之法。疑好事者爲之,託名於澄也。(四庫全書總目·經部·禮類存目)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註釋
- 月令:《禮記》中的一篇。
- 七十二候:古人根據對大自然的觀察,將一年分爲七十二個候,每個候約爲五天,以描述氣候、物候等變化。
- 呂不韋:戰國末年衛國商人、政治家、思想家,後爲秦國丞相。
- 《呂氏春秋》:又稱《呂覽》,是在秦國丞相呂不韋主持下,集合門客們編撰的一部雜家名著。
- 漢儒:漢代的儒者。
- 《禮記·月令》:禮記中的一篇。
- 六經:指《詩》《書》《禮》《樂》《易》《春秋》。
- 後魏:即北魏。
- 陳澔:元代學者。
- 康成:鄭玄,字康成。
- 穎達:孔穎達。
- 《說文》:即《說文解字》。
- 《埤雅》:訓詁書。
翻譯
那七十二候,呂不韋記載在《呂氏春秋》中,漢代的儒者將其納入《禮記·月令》裏,和六經一同流傳而不朽。後來北魏把它載入曆法中,想讓百姓都知道,用來驗證氣候的順序。然而其中涉及的禽獸草木,大多出自北方,大概是因爲漢代以前的儒者都是江北的人。所以江南的年老博學的學者,也很難全部認識。何況陳澔的註釋,大多是錯誤的說法,而鄭玄、孔穎達,也有錯誤的地方。我因此廣泛參考各家的解釋,以及《說文解字》《埤雅》等書籍,並且詢問農牧之人,似乎找到了它們的歸屬。然後一起將二十四節氣等寫在稿紙上,來等待博學有見識的人來鑑定。
賞析
這段序言主要闡述了七十二候的來歷及其在文獻中的記載情況,同時指出了一些前人註釋中的問題,也表明作者自己爲了更準確地理解和解釋七十二候所做的努力。作者強調了綜合參考多家之言和實際調查的重要性,體現了嚴謹的治學態度。整體語言古樸簡練,清晰地傳達了作者對於七十二候研究的觀點和方法。

吳澄
元撫州崇仁人,字幼清,晚字伯清。幼穎悟,既長,博通經傳。宋鹹淳間舉進士不第,還居草屋,學者稱草廬先生。元世祖遣程鉅夫求賢江南,起至京師,尋以母老辭歸。成宗大德末除江西儒學副提舉,以疾去。武宗即位,召爲國子監丞,升司業,遷翰林學士。泰定帝時爲經筵講官,修《英宗實錄》,命總其事。實錄成,復棄官歸。四方士負笈來學者,常不下千數百人。少暇,即著書。有《易纂言》、《儀禮逸經傳》、《禮記纂言》、《春秋纂言》、《吳文正集》等。
► 126篇诗文
吳澄的其他作品
相关推荐
- 《 月令七十二候集解 · 小滿 》 —— [ 元 ] 吳澄
- 《 月令七十二候集解 · 雨水 》 —— [ 元 ] 吳澄
- 《 月令七十二候集解 · 立夏 》 —— [ 元 ] 吳澄
- 《 月令七十二候集解 · 穀雨 》 —— [ 元 ] 吳澄
- 《 月令七十二候集解 · 清明 》 —— [ 元 ] 吳澄
- 《 月令七十二候集解 · 立春 》 —— [ 元 ] 吳澄
- 《 月令七十二候集解 · 立冬 》 —— [ 元 ] 吳澄
- 《 月令七十二候集解 · 大寒 》 —— [ 元 ] 吳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