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聲甘州

故將軍飲罷夜歸來,長亭解雕鞍。恨灞陵醉尉,匆匆未識,桃李無言。射虎山橫一騎,裂石響驚弦。落魄封侯事,歳晩田園。 誰向桑麻杜曲,要短衣匹馬,移住南山?看風流慷慨,談笑過殘年。漢開邊、功名萬里,甚當時健者也曾閒?紗窗外、斜風細雨,一陣輕寒。
拼音

譯文

漢飛將軍李廣,曾夜出與友人在田間飲酒,回到灞陵亭,下馬住宿營,灞陵尉喝醉了出言侮辱他,雖然來時匆匆,灞陵尉可能還不認識李廣將軍。但李廣將軍聞名天下,桃李樹雖然不會說話,樹下自然成蹊。李將軍在南山半腰裏,一人一匹馬去射獵,誤把草叢裏的石頭當作老虎,弓弦發出了驚人的響聲,箭鏃射進了石頭,把石頭都射裂了。這樣的英雄沒有受到封侯,到了晩年,退居山村,過着耕田地、種菜園的生活。 誰去杜曲去種桑麻?我是不去的。我要穿上輕便的短衣,騎上一匹馬,到南山去學李廣射虎的生活。我要風流瀟灑,慷慨激昂、談笑愉快地過一個幸福的晩年。漢代開拓邊疆,打擊侵略者,保衛邊疆的事業是偉大的,不少的人在這個長約萬里的國境線上,建功立業。可是,爲什麼正在非常需要人材的當時,像李廣將軍這樣有膽略、有才幹而且是曾經在邊疆建立過奇功偉跡的人,也落職閒居呢?我正在沉思的時候,紗窗外,斜風細雨,送來一陣輕寒。

注釋

《李廣傳》:《史記·卷一百零九·李將軍列傳》略云:「李將軍廣者,隴西成紀人也。……廣家與故潁陰侯孫屏野居藍田南山中射獵。嘗夜從一騎出,從人田間飲。還至霸陵亭,霸陵尉醉,呵止廣。廣騎曰:『故李將軍。』尉曰:『今將軍尚不得夜行,何乃故也!』止廣宿亭下。……廣居右北平,匈奴聞之,號曰『漢之飛將軍』,避之數歲,不敢入右北平。廣出獵,見草中石,以爲虎而射之,中石沒鏃,視之石也。因復更射之,終不能復入石矣。廣所居郡聞有虎,嘗自射之。及居右北平射虎,虎騰傷廣,廣亦竟射殺之。……諸廣之軍吏及士卒或取封侯。廣嘗與望氣王朔燕語,曰:『自漢擊匈奴而廣未嘗不在其中,而諸部校尉以下,才能不及中人,然以擊胡軍功取侯者數十人,而廣不爲後人,然無尺寸之功以得封邑者,何也?豈吾相不當侯邪?且固命也?』……太史公曰:『傳曰:「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雖令不從。」其李將軍之謂也?余睹李將軍悛悛如鄙人,口不能道辭。及死之日,天下知與不知,皆爲盡哀。彼其忠實心誠信於士大夫也?諺曰「桃李不言,下自成蹊。」此言雖小,可以諭大也。』」 晁楚老:《上饒縣志·卷二十三·寓贤》:「晁謙之字恭祖,澶州人,渡江親族離散,極力收恤,因居信州。仕宋,官敷文閣直學士,卒葬鉛山鵝湖,子孫因家焉。」按:晁楚老始末未詳,疑即謙之後人。 楊民瞻:其名莫考,當亦居上饒者。宋·韓淲《聞民瞻久歸一詩寄之》:「我居溪南望城北,最高園臺竹樹碧,眼前帶湖歌舞空,耳畔茶山陸子宅。知君纔自天竺歸,那得緇塵染客衣?日攜硏席過阿連,怡神散髮思采薇。」又《和民瞻所寄》詩:「南北一峰高可仰,東西二館隱誰招?園居好在帶湖水,冰雪春須積漸消。」宋·趙蕃《以歸來後與斯遠倡酬詩卷寄辛卿》:「人家饋歲何所爲?紛紛酒肉相攜持。我曹饋歲復何有,酬倡之詩十餘首。……公乎比復何所作?想亦高吟動清酌。賓朋雜遝孰爲佳?咸推楊、范工詞華。」按:所謂「楊、范工詞華」,范必指范廓之,楊則當爲楊民瞻也。果爾,則民瞻當爲范廓之一同從遊於稼軒者。惜其生平別無可考耳。 解雕鞍:卸下精美的馬鞍,指下馬。 桃李無言:諺語「桃李不言,下自成蹊。」司馬遷在《史記·卷一百零九·李將軍列傳》中曾用此諺語來讚美李廣雖然不善辭令,卻深得天下人敬愛。這裏代指李廣。 裂石響驚弦:引用李廣射石虎的典故。 「落魄」:四卷本丙集作「落托」。 歳晩田園:指李廣屢立戰功卻沒有被封侯,晩年閒居田園。「田園」,四卷本丙集作「田間」。 開邊:指西漢時開疆拓土向外擴張。 甚:爲何,爲什麼。 「一陣」:四卷本丙集作「一障」。

漢「飛將軍」李廣的故事廣爲人知,在古代詩文中也多所詠及。辛稼軒的這首《八聲甘州》,便是其中的名篇。辛稼軒在題語說「夜讀《李廣傳》,不能寐」,可見他當時的情緒是非常激動的。後邊說「戲用李廣事」,則不過是寓莊於諧的說法罷了。 此詞上闋聊聊數語,約略敘述了李廣的事蹟。據《史記·李將軍列傳》載李廣罷官閒居時,「嘗夜從一騎出,從人田間飲。還至霸陵亭。霸陵尉醉,呵止廣。廣騎曰:『故李將軍』。尉曰:『今將軍尚不得夜行,何乃故也!』止廣宿亭下。」開篇至「無言」數句即寫此事。這裏特別突出「故將軍」一語,以之居篇首,表現了作者對霸陵尉勢利人的憤慨。同時,詞中直接把司馬遷對李廣的讚辭「桃李無言,下自成蹊」當作李廣的代稱,表示對李廣樸實性格的讚賞。一褒一貶,愛憎分明。傳文又載:「廣出獵,見草中石,以爲虎而射之。中石,沒鏃。視之,石也。」「射虎」二句即寫此事。單人獨騎橫山射虎,可見膽氣之豪;弓弦驚響而矢發裂石,可見筋力之健。李廣如此健者而被廢棄,又可見當時朝政之昏暗。傳文又載李廣語云:「自漢擊匈奴而廣未嘗不在其中,而諸部校尉以下,才能不及中人,然以擊胡軍功取侯者數十人,而廣不爲後人,然無尺寸之功以得封邑者何也?」辛詞中「落魄」二句即指此事。勞苦而不得功勳,英勇而反遭罷黜,進一步說明朝政之黑暗。一篇《史記·李將軍列傳》長達數千字,但作者只用數十字便勾畫出了人物的性格特徵和生平主要事蹟,且寫得有聲有色,生動傳神,可見作者不愧爲一代文豪。 與上闋不同,詞的下闋專寫作者自己的感慨。唐代詩人杜甫《曲江三章》第三首「自斷此生休問天,杜曲幸有桑麻田,故將移住南山邊,短衣匹馬隨李廣,看射猛虎終殘年」詩句。作者在題語云「晁楚老、楊民瞻約同居山間」,此處即以杜甫思慕李廣之心,隱喻晁、楊親愛自己之意,盛讚晁、楊不以窮達異交的高風,與開頭所寫霸陵呵夜事形成鮮明的對照。其中「看風流慷慨,談笑過殘年」一語,上應「落魄封侯事,歳晩田園」句,表現了作者寵辱不驚、無所悔恨的堅強自信。「漢開邊、功名萬里,甚當時、健者也曾閒」一句,借漢言宋,感慨極深沉,諷刺極強烈。具體說來,它大致有以下幾層含義:一是漢時開邊拓境,號召立功絕域,健如李廣者本不當投閒,然竟亦投閒,可見邪曲之害公、方正之不容,乃古今之通病,正不必爲之悵恨;二是漢時征戰不休,健如李廣者尚且棄而不用,宋朝求和諱戰,固當斥退一切勇夫,更不必爲之嗟嘆。以上皆反面意,實則是痛恨朝政腐敗,進奸佞而逐賢良,深恐國勢更趨衰弱。作者遭到罷黜,乃因羣小讒毀所致,故用「紗窗外、斜風細雨,一陣輕寒」之景作結,隱喻此輩之陰險和卑劣,並以點明題語所云「夜讀」情事。此語蓋用柳宗元《登柳州城樓寄漳汀封連四州刺史》「驚風亂颭芙蓉水,密雨斜侵薜荔牆」詩意,但換「驚風」爲「斜風」,以示其讒毀之邪惡;改「密雨」爲「細雨」,以示其讒毀之瑣屑;又益以「輕寒」一事,以示其讒毀之虛弱。這樣一來,使其更具有表達力。 辛稼軒的這首詞,其句子隱括了不少前人的詩文。但是,這首詞決不是簡單地照搬古人語句,而是在隱括前人辭句時加進了生動的想象,融入了深厚的情感。如上闋寫霸陵呵夜事,加進「長亭解雕鞍」的想象,便覺情景逼真;寫出獵射虎事,加進「裂石響驚弦」的想象,更覺形神飛動。下闋「漢開邊、功名萬里,甚當時、健者也曾閒」一問,氣勁辭婉,幾經頓挫才把意思說完,情真意切,充滿了無限悲憤。這首詞不僅抒情真切感人,而且語言上也多所創新,是不可多得的佳作。
辛棄疾

辛棄疾

南宋著名豪放派詞人、將領,濟南府歴城縣(今山東省濟南市歴城區遙墻鎮四鳳閘村)人,原字坦夫,改字幼安,別號稼軒。宋高宗紹興十年(1140年),生於金山東東路(原北宋京東東路)濟南府歴城縣,時中原已陷於金。紹興三十一年(1161年),海陵王南侵,稼軒趁機聚衆二千,投忠義軍隸耿京部。紹興三十二年(1162年)奉京命奏事建康,高宗勞師建康,授天平軍節度掌書記,並以節度使印告召京。時京部將張安國殺京降金,稼軒還至海州,約忠義軍五十騎,徑趨金營,縛張安國以歸,獻俘行在,改差簽判江陰軍,時年二十一歲。宋孝宗乾道四年(1168年)通判建康府。乾道時,累知滁州,寬徵賦、招流散,教民兵、議屯田。歴提點江西刑獄,京西轉運判官,知江陵府兼湖北安撫,知隆興府兼江西安撫使,淳熙中,知潭州兼湖南安撫使,創建「飛虎軍」,雄鎮一方。後再知隆興府,任上因擅撥糧舟救荒,爲言者論罷。宋光宗紹熙二年(1191年),起提點福建刑獄,遷知福州兼福建安撫使,未幾又爲諫官誣劾落職,居鉛山。宋寧宗嘉泰三年(1203年),起知紹興府兼浙東安撫使。嘉泰四年(1204年),遷知鎮江府,旋坐謬舉落職。開禧三年(1207年)召赴行在奏事,進樞密都承旨,未受命而病卒,年六十八。後贈少師,諡「忠敏」。稼軒擅長短句,以豪放爲主,有「詞中之龍」之稱,與東坡並稱「蘇辛」,又與易安並稱「濟南二安」。平生力主抗金,「以恢復爲志,以功業自許」,嘗上《美芹十論》與《九議》,條陳戰守之策,然命運多舛,屢與當政之主和派政見不合,備受排擠,壯志難酬。故滿腔激情多寓於詞。詞風多樣,題材廣闊,悲鬱沉雄又不乏細膩柔媚之處,更善化前人典故入詞。現存詞六百餘首,有詞集《稼軒長短句》傳世。詩集《稼軒集》已佚。清嘉慶間辛敬甫輯有《稼軒集鈔存》,近人鄧恭三增輯爲《辛稼軒詩文鈔存》。生平見《宋史·卷四百〇一·辛棄疾傳》,近人陳思有《辛稼軒年譜》及鄧恭三《辛稼軒年譜》。 ► 794篇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