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賀小傳

京兆杜牧爲李長吉集敘,狀長吉之奇甚盡,世傳之。長吉姊嫁王氏者,語長吉之事尤備。 長吉細瘦,通眉,長指爪,能苦吟疾書。最先爲昌黎韓愈所知。所與遊者,王參元、楊敬之、權璩、崔植輩爲密,每旦日出與諸公遊,未嘗得題然後爲詩,如他人思量牽合,以及程限爲意。恆從小奚奴,騎距驢,背一古破錦囊,遇有所得,即書投囊中。及暮歸。太夫人使婢受囊出之,見所書多。輒曰:“是兒要當嘔出心乃已爾。”上燈,與食。長吉從婢取書,研墨疊紙足成之,投他囊中。非大醉及弔喪日率如此,過亦不復省。王、楊輩時復來探取寫去。長吉往往獨騎往還京、洛,所至或時有著,隨棄之,故沈子明家所餘四卷而已。 長吉將死時,忽晝見一緋衣人,駕赤虯,持一板,書若太古篆或霹靂石文者,云當召長吉。長吉了不能讀,欻下榻叩頭,言:“阿彌老且病,賀不願去。”緋衣人笑曰:“帝成白玉樓,立召君爲記。天上差樂,不苦也。”長吉獨泣,邊人盡見之。少之,長吉氣絕。常所居窗中,勃勃有煙氣,聞行車嘒管之聲。太夫人急止人哭,待之如炊五斗黍許時,長吉竟死。王氏姊非能造作謂長吉者,實所見如此。 嗚呼,天蒼蒼而高也,上果有帝耶?帝果有苑囿、宮室、觀閣之玩耶?苟信然,則天之高邈,帝之尊嚴,亦宜有人物文采愈此世者,何獨眷眷於長吉而使其不壽耶?噫,又豈世所謂才而奇者,不獨地上少,即天上亦不多耶?長吉生二十七年,位不過奉禮太常,時人亦多排擯毀斥之,又豈才而奇者,帝獨重之,而人反不重耶?又豈人見會勝帝耶?
拼音

譯文

京兆杜牧給李賀的詩集作序,描繪李長吉的奇特之處很是詳盡,世上流傳李賀的這些事蹟。李長吉的嫁入王家的姐姐說起長吉的事來尤其完備。 李長吉身材纖瘦,雙眉幾乎相連,手指很長,能苦吟詩,能快速書寫。最先他被昌黎人韓愈所瞭解。與長吉一起交遊的人,以王參元、楊敬之、權璩、崔植這些人最爲密切。長吉每天早上出去與他們一同出遊,從不曾先確立題目然後再寫詩,如同他人那樣湊合成篇,把符合作詩的規範放在心裏。他常常帶着一個小書童,騎着弱驢,揹着一個又古又破的錦帛製作的袋子,碰到有心得感受的,就寫下來投入囊中。等到晚上回來,他的母親讓婢女拿過錦囊取出裏面的詩稿,見所寫的稿子很多,就說:“這個孩子要嘔出心才罷休啊!”說完就點燈,送上飯給長吉吃。長吉讓婢女取出草稿,研好墨,鋪好紙,把那些詩稿補成完整的詩,再投入其他袋子,衹要不是碰上大醉及弔喪的日子,他全都這樣做,過後也不再去看那些作品,王參元、楊敬之等經常過來從囊中取出詩稿抄好帶走。長吉常常獨自騎驢來往於京城長安和洛陽之間,所到之處有時寫了作品,也隨意丟棄,所以沈子明家的僅是所保存下來的李賀的詩作衹有四卷罷了。 李長吉快要死的時候,忽然在大白天裏看見一個穿着紅色絲帛衣服的人駕着紅色的蒼龍,拿着一塊木板,上面寫着遠古的篆體字或石鼓文,說是召喚長吉,長吉全都不認識,忽然下牀來磕頭說:“我母親老了,而且生着病,我不願意去啊。”紅衣人笑着說:“天帝剛剛建成一座白玉樓,馬上召你去爲樓寫記。天上的生活還算快樂,幷不痛苦啊!”長吉獨自哭泣,旁邊的人都看見了。一會兒,長吉氣絕。他平時所住的房屋的窗子裏,有煙氣,嫋嫋向上空升騰,還聽到行車的聲音和微微的奏樂聲。長吉的母親趕緊制止他人的哭聲,等了如同煮熟五斗小米那麼長時間,長吉最終死了。嫁入王家的姐姐不是那種編造、虛構故事來描述長吉的人,她所見到的確實像這樣。 唉!天空碧藍而又高遠,天上確實有天帝嗎?天帝確實有林苑園圃、宮殿房屋、亭觀樓閣這些東西嗎?如果確實如此,那麼上天這麼高遠,天帝這麼尊貴,(天上)也應該有文學才華超過這個世上的人物啊,爲什麼唯獨對長吉眷顧而使他不長壽呢?唉,又難道是世上所說的有才華而且奇異的人,不僅僅地上少,就是天上也不多嗎?長吉活了二十七年,職位不過奉禮太常,當時的人也多排擠誹謗他。又難道是有才華而且奇異的人,天帝特別重視他,而世人反倒不重視嗎?又難道是人的見識會超過天帝嗎?

李商隱的《李賀小傳》有別於一般傳記文的客觀直敘,是一篇性情之文;同時也和作者的詩歌風格相異,寫得樸實自然而又不乏意趣。 本文最大的特點在於:小傳雖小,但小中有大、以小見大。其“小”在於:作者幷沒有全面勾勒詩人李賀的一生,對他的生平經歷也記敘不多,而是選取了他生活中的若干小片段進行插敘,以小片段撐起傳記的主干。此外,在篇幅上,全文寥寥數百字,語言極爲精練。而其“大”又體現在:極小極短的篇幅卻具有很大的容量,集敘事、議論和曲折的抒情於一體。內容渾厚,意味深長。 本文在構思佈局上也是較爲特別的,全篇以一“奇”字貫之;首段以杜牧爲李賀作序之事提挈全篇,言杜牧之序“狀長吉之奇甚盡”,以杜牧言李賀“奇”引起下文自己所言李賀之“奇”。隨後又提到李賀姊“語長吉之事尤備”,以杜牧序和李賀姊之言點出文中李賀事的由來。 第二段是全文的關鍵部分,大致可分爲三個層次。首先是對李賀外在風貌的描寫:“長吉細瘦,通眉,長指爪,能苦吟疾書。”作者抓住李賀外貌中最典型的幾點特徵,衹用了區區十餘字,李賀的清奇之氣就躍然紙上了。爾後寫李賀的交遊情況,“最爲昌黎韓愈所知”,與他密切往來的文人也不少。在文人交遊中,作詩是最爲常見的事情,但李賀每與諸人出遊,“未嘗得題然後爲詩,如他人思量牽合,以及程限爲意”,自然引出下文對李賀詩歌創作過程和特點的敘述。在李商隱筆下,李賀的詩歌創作大致有如下幾個特點: 一是“爲情造文”,不以程限爲意,而那種“得題然後爲詩”的情況顯然是“爲文造情”,這是李賀不贊成的; 二是及時捕捉靈感,李賀詩歌的創作方式和過程無疑是特別的,“恆從小奚奴騎距驢,背一古破錦囊,遇有所得,即書投囊中”,所作皆是自己所見所感,既是“爲情造文”的表現,“遇有所得,即書投囊中”也是其及時捕捉靈感的方法; 三是堅持及時修改整理,“長吉從婢取書,研墨疊紙足成之,投他囊中,非大醉及弔喪日率如此”; 四是爲文用心、能苦吟,在整個創作過程中,李賀都是嘔心瀝血爲之,正如文中太夫人所說:“是兒要當嘔出心乃始已爾”。這些都爲了說明李賀詩歌創作之“奇”,事實上詩風及其創作方法之奇是由其人性情之奇所影響和決定的,李賀性情之奇不僅在其詩歌創作之奇中有所體現,以下幾句更是直接寫出了李賀性格中與衆不同之處。他的詩歌都是嘔心瀝血之作,但卻“過亦不復省,王、楊輩時復來探取寫去”,“所至或時有著,隨棄之”,創作時一絲不苟,處置作品卻極爲隨意,這是李賀性情之奇的一個方面。 在寫了李賀的詩歌創作之奇及性情之奇後,作者在第三段又着力描繪李賀臨終之奇。李賀臨終之時有天帝召升,這種撲朔迷離、荒誕虛妄的描寫佔據了本段大部分篇幅,作者不僅對此濃墨重彩大加渲染,更在段末聲明:“王氏姊非能造作謂長吉者,實所見如此。”也許李賀臨終確實曾出現幻覺,而李商隱把這種幻覺放到傳記中加以描繪,其實衹是以此寄託自己的感情,幷以現實和幻覺的鮮明對照引出最後一段的一連串質問。 末段是李商隱對李賀的議論和觀感,幷借題發揮,抒發了對李賀的惋惜和同情,從中也可窺出李商隱寫作這篇小傳的未言明的真意。最後一段托出了六個問題,雖然問而不答,但答案自在問中,能探得一二。前三問是問天,後三問則專問李賀的遭遇,層層遞進,反覆呼號。像李賀這樣“才而奇者”世所罕見,卻遭到世人的排斥,無人重視,而爲天帝所重,與篇首的“奇”遙相呼應,更突出了作者對李賀一生遭遇的同情和悲憤。在這種同情和悲憤中,作者有意無意地把自我也擺了進去,因此無論是在對李賀之奇的敘述中,還是在末尾的一連串質問中,作者自己的身影總是若隱若現、似有若無,作者對自己命運和遭遇的感憤、慨嘆也能隱約曲折地表達出來。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註釋

  • 長吉:李賀的字。
  • 京兆:京城所在地區。(「兆」讀音爲:zhào)
  • 苦吟:反覆吟詠,苦心推敲。
  • 昌黎:韓愈的郡望。
  • 奚奴:奴僕。(「奚」讀音爲:xī)
  • 距驢:一種驢。(「距」讀音爲:jù)
  • 太夫人:李賀的母親。
  • 緋衣人:穿紅色衣服的人。(「緋」讀音爲:fēi)
  • 赤虯:紅色的龍。(「虯」讀音爲:qiú)
  • :忽然。(「欻」讀音爲:xū)
  • 苑囿:古代畜養禽獸供帝王玩樂的園林。(「囿」讀音爲:yòu)
  • 觀閣:樓閣。(「閣」讀音爲:gé)
  • 排擯:排斥擯棄。(「擯」讀音爲:bìn)

翻譯

京兆杜牧爲李賀的詩集作序,把李賀的奇特之處描述得很詳盡,世人傳頌着這篇序。李賀的姐姐嫁給姓王的人家,她講述李賀的事情尤其詳盡。 李賀長得纖細瘦弱,眉毛相連,手指修長,能苦心吟詩快速書寫。他最早被昌黎韓愈所瞭解。和他交往密切的,有王參元、楊敬之、權璩、崔植這些人,每天早晨太陽出來時,他就和這些人外出遊玩,從不曾先拿到題目然後作詩,不像別人那樣絞盡腦汁牽強附會,以及受時間限制的束縛。他常常帶着一個小奴僕,騎着驢,揹着一個破舊的錦囊,遇到有所感悟的,就寫下來投進囊中。等到傍晚回來。他的母親讓婢女把錦囊裏的東西拿出來,看到寫的東西很多。就說:「這孩子是要把心嘔出來才罷休啊。」點上燈,給他飯吃。李賀從婢女那裏取過書來,研好墨,疊好紙,把詩補充完整,投進其他囊中。除了大醉和弔喪的日子,大致都是這樣,過後也不再去看。王參元、楊敬之等人時常來把他寫的詩拿走抄錄。李賀常常獨自騎馬往返於京城和洛陽之間,所到之處有時會有詩作,隨即丟棄,所以沈子明家所保存的只有四卷罷了。 李賀將要去世的時候,忽然白天看到一個穿紅衣服的人,騎着紅色的龍,拿着一塊板子,上面寫的字像太古篆文或雷擊石頭上的紋理,說應當召喚李賀。李賀完全看不懂,忽然從牀上下來叩頭,說:「我母親年老而且生病,我不願意去。」穿紅衣服的人笑着說:「天帝建成了白玉樓,立刻召你去寫記文。天上很快樂,不痛苦。」李賀獨自哭泣,旁邊的人都看見了。過了一會兒,李賀氣絕。他平常居住的房間窗戶裏,熱氣騰騰有煙氣冒出,還聽到行車的聲音和管樂的聲音。他的母親趕緊制止別人哭泣,等待了大約做五斗黍飯的時間,李賀最終還是死了。他的姐姐並不是編造李賀的事情,確實是親眼所見這樣的情景。 唉,蒼天高遠,上面真的有天帝嗎?天帝真的有園林、宮室、樓閣這些遊樂的地方嗎?如果確實是這樣,那麼天空的高遠,天帝的尊嚴,也應該有比這個世界上的人物更有文采的,爲什麼單單對李賀眷顧,卻讓他不長壽呢?唉,又難道是世上所說的有才能而且奇特的人,不僅在人間少,就是在天上也不多嗎?李賀活了二十七年,職位不過是奉禮太常,當時的人也大多排斥詆譭他,又難道是有才能而且奇特的人,天帝唯獨重視他,而人們反而不重視嗎?又難道是人們的見識比不上天帝嗎?

賞析

這篇《李賀小傳》以簡潔的文字,生動地描繪了李賀的形象和他獨特的創作風格。文章通過對李賀外貌、行爲習慣以及創作過程的描寫,展現了他對詩歌的熱愛和執着。他善於捕捉靈感,隨時將所思所感記錄下來,這種刻苦勤奮的精神令人欽佩。 文中還講述了李賀臨終時的奇異情景,增加了故事的神祕色彩。作者在文末對李賀的命運發出了一系列的感嘆,表達了對他早逝的惋惜和對社會現實的質疑。作者認爲,李賀這樣有才華的人卻不被世人所重視,而天帝卻似乎對他格外眷顧,這種反差令人深思。文章既體現了對李賀才華的讚美,也反映了當時社會對人才的不公正待遇,具有一定的現實意義。同時,文章的語言簡潔流暢,富有感染力,增強了作品的藝術魅力。

李商隱

李商隱

李商隱,著名詩人。擅長詩歌寫作,駢文文學價值也很高,他是晚唐最出色的詩人之一,和杜牧合稱“小李杜”,與溫庭筠合稱爲“溫李”,因詩文與同時期的段成式、溫庭筠風格相近,且三人都在家族裏排行第十六,故並稱爲“三十六體”。其詩構思新奇,風格穠麗,尤其是一些愛情詩和無題詩寫得纏綿悱惻,優美動人,廣爲人傳誦。但部分詩歌過於隱晦迷離,難於索解,至有“詩家總愛西昆好,獨恨無人作鄭箋”之說。因處於牛李黨爭的夾縫之中,一生很不得志。死後葬於家鄉沁陽(今沁陽與博愛縣交界之處)。作品收錄爲《李義山詩集》。 ► 604篇诗文

李商隱的其他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