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明皇秋夜梧桐雨 · 第一折
〔憶王孫〕瑤階月色晃疏櫺,銀燭秋光冷畫屏,消遣此時此夜景;和月步閒庭,苔浸的凌波羅襪冷。
〔勝葫蘆〕露下天高夜氣清,風掠得羽衣輕,香惹丁東環珮聲,碧天澄淨,銀河光瑩,只疑是身在玉蓬瀛。
〔金盞兒〕他此夕把雲路鳳車乘,銀漢鵲橋平。不甫能今夜成歡慶,枕邊忽聽曉雞鳴,則早離愁情脈脈,別淚雨泠泠。五更長嘆息,則是一夜短恩情。
〔醉扶歸〕暗想那織女分,牛郎命,雖不老,是長生;他阻隔銀河信杳冥,經年度歲成孤另;你試向天宮打聽,他決害了些相思病。
拼音
賞析
《梧桐雨》通過描寫唐明皇和楊貴妃的愛情悲劇,揭示出唐王朝盛極而衰的歷史教訓,其中也滲透了劇作家白仁甫在金元更易之間的亂離身世之感和山川滿目之恨。
在劇首的楔子裏,作者已交待了唐明皇暮年倦於政事,一心想做太平天子,故將兒媳壽王妃楊玉環度爲道士,再取入宮中策爲貴妃,日夜縱情聲色。而對喪師失機、按律該斬的番將安祿山,他卻姑息養奸,不予追究,反惑於其“腹心惟有赤心”之類諛詞和善跳胡旋舞之類的伶俐,便輕率地賜予楊妃爲義子,以致鬧出宮闈穢事,他卻矇在鼓裏;且又不顧張九齡等人的反對,始欲加安祿山爲平章政事,終改任其爲漁陽節度使統兵鎮藩。他的縱慾享樂和放虎歸山,便爲安史之亂和自己的愛情悲劇種下了禍根。
第一折描寫李、楊在長生殿設宴共賞七夕,他們攜手並肩,既感嘆牛女雙星離多合少,又羨慕他們愛情的地久天長。明皇特贈楊妃金釵鈿盒以示恩寵,楊妃則請明皇同立盟誓以堅始終。這四支曲便是兩人在御園賞月時明皇所唱。
〔憶王孫〕〔勝葫蘆〕二曲,描寫了御園七夕的優美夜景和楊玉環丰姿綽約的飄然步態:明月把它那潔白的清輝灑向宮殿的玉石臺階(瑤階),婆娑的樹影在雕花的窗格子(疏櫺,疏即窗戶)上微微晃動;銀白色的燭光與秋夜的月光交相輝映在幽冷的屏風畫圖上,使人益覺氛圍的清涼靜謐。值此皎月良夜,更有美人相伴,可謂“良辰美景、賞心樂事”“四美”兼備,怎不令人心曠神怡,盡情消遣呢!於是攜手並肩,閒庭漫步。但見楊妃那嫋娜的身姿、輕盈的步態,宛若洛神在水波上飄動;青苔上晶瑩的露珠,浸溼了她的羅襪,使她腳下微微感到有些涼意。此曲開頭兩句化用杜牧《秋夕》:“銀燭秋光冷畫屏,輕羅小扇撲流螢。天階夜色如涼水,坐看牽牛織女星”中的一三兩句;“苔浸”句則化用曹植《洛神賦》中“凌波微步,羅襪生塵”句意。〔勝葫蘆〕首句出自杜甫《夜》詩:“露下天高秋氣清”,次句即《長恨歌》中“風吹仙袂飄飄舉,猶似霓裳羽衣舞”兩句的緊縮;第三句化用陳後主詩“轉身移珮響,牽袖起衣香”和蘇軾《太真妃裙帶詞》:“微聞環珮搖聲”句意,並皆熔鑄無跡,巧妙天成。這支曲意境也很優美:秋高氣爽,玉露降地,月華如水,玉宇無塵;金風輕輕吹拂楊妃的羅衣翠袖,彷彿那優美的霓裳羽衣舞姿;她身上馨香四溢,環珮丁東。夜空清朗澄淨,銀河璀璨生輝,那情境,使人恍若身在東海蓬萊、瀛洲的神山仙境一般。
置身此境,自然會逸興遄飛。〔金盞兒〕和〔醉扶歸〕二曲,就是明皇由今夜人間愛情的陶醉進而想象天上牛郎織女的愛情得失。他想象今夕的牛女在雲間通衢上正乘駕鳳車奔馳,迫不及待地約會;天下的烏鵲早已薈萃在銀河上空爲他們駕起一座平坦的鵲橋;牛郎織女自是萬分喜悅而又激動不已。可惜一夜工夫太短,他們剛剛(不甫能)共枕合歡,滿腹纏綿悱惻的情話尚不遑盡吐,而雄雞的聲聲啼叫又在催喚他們離別;他們又早早地在鵲橋上分手,雙方都愁情脈脈,依依難捨,別淚潸潸,柔腸寸斷,只好帶着短夜恩愛的遺恨長嗟短嘆背道離去。他們的命運(分:犳è狀),雖然是長生不老的神仙,但卻經年累月地阻隔銀河兩岸,音信寂杳,情愫難通,孤苦零丁,形影相弔,他們肯定爲此常害相思……想象牛女鳳車鵲橋之會,正映襯自己與貴妃的御園歡宴;感嘆牛女的離多合少,經年阻隔,正慶幸自己與貴妃的魚水相歡,形影不離。通過人間天上的比照奇想,表現出明皇這位風流天子獲得傾城傾國的志滿意得,和作爲風流情種對牛郎織女的深切同情,也流露出人間帝王勝過天上神仙的驕傲。
這兩支曲中“不甫能”兩句是化用歐陽修《鵲橋仙·七夕》中“雲屏未卷,仙雞催曉”和《漁家傲·七夕》:“別恨長長歡計短,疏鍾催漏真堪怨”之意;“離愁情脈脈,別淚雨泠泠”,是化用《古詩十九首·迢迢牽牛星》中“脈脈不得語”,“泣涕零如雨”二句和歐陽修《漁家傲·七夕》中“香娥有恨,脈脈橫波珠淚滿”之意;“雖不老,是長生”及以下兩句,又是反用蘇軾《菩薩蠻·七夕》:“相逢雖草草,長共天難老。終不羨人間,人間日似年”數句之意。而無論正面熔鑄,或反用其意,都能切合唐明皇作爲情種的癡情性格以及此刻慶幸自得的心理;但他那裏料到,自己後來會遭馬嵬之變,永失愛妃之痛,及蒙塵回都,又有梧桐夜雨之恨;暮景淒涼,命運反不如牛女呢?可見,此處寫其歡樂慶幸,對比天上牛女之悲,正爲後文的大悲長恨伏筆,以形成前伏後應、跌宕映襯之妙。
明皇這番對牛女雙星的笑傲和感嘆,卻觸動了楊妃內心的隱憂:“但恐春老花殘,主上恩移寵衰”。“不得似織女長久也!”於是她請求明皇與她在長生殿訂盟發誓:“願今生偕老,百年以後,世世永爲夫婦。”劇中楊玉環早已和安祿山私通,本折她上場時還表白對安祿山“心中懷想,不能再見,好是煩惱人也”。而今卻要海誓山盟,這當然並非出自堅貞的愛情,而主要爲爭歡固寵,永葆榮華富貴;然而也反映出封建嬪妃在皇帝喜新厭舊、喜怒無常的淫威之下,在後宮彼此爭寵、互相傾軋的處境中那種如履薄冰、戰戰兢兢的心理狀態和不幸命運。白樸沒有像清代洪昇在《長生殿》中那樣把楊玉環寫成一個在愛情上純潔無瑕、堅貞不渝的人,而第三折又讓六軍馬踐楊妃,這就不難窺見作者對其批判態度的深意。而唐明皇,除政治上昏庸誤國外,在愛情上,他對於一個早已背叛了他的人卻矇在鼓裏,不僅與她七夕盟誓,而且在她死後很久,還在秋夜梧桐雨聲中爲她相思腸斷、淚染龍袍。作爲情種,他這一片至誠專一之心確實令人同情感動;然而,他的深刻的悲劇性格也正在這裏。
僅從曲文藝術角度看,以上四曲的主要成就在於創造了優美的意境。前二曲寫人間宮苑七夕夜景:瑤階、月色、銀燭、畫屏、玉露、金風、碧天、銀河等光色意象,再配上貴妃的凌波羅襪、羽衣環珮等動態聲響,可謂動靜相間,有聲有色,富有濃郁的宮苑氣息和詩情畫意,展現出一幅優美寧靜、柔和溫馨的帝妃七夕賞月圖。後兩曲又馳騁奇想,神思飛動,寫天上牛女幽會:雲路、鳳車、銀漢、鵲橋、枕邊,雞鳴、愁情、淚雨、嘆息、孤另、相思等意象情態,既似縹緲空靈又恍如身臨其境。這又是一幅畫筆難描的鵲橋相會離恨圖。而天上人間對照鮮明,相映成趣,又產生出無窮的畫外意蘊。誠可謂“寫情則沁人心脾,寫景則在人耳目。”(王國維《宋元戲曲史》)至於詞藻華贍,文采斐然,善於熔鑄詩詞名句入曲,而無拼湊割裂之感,反有天然渾成之妙,則又可見作者“詞源滂沛”、駕馭高超的語言功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