集靈篇 · 三五

聽靜夜之鐘聲,喚醒夢中之夢;觀澄潭之月影,窺見身外之身。
拼音

所属合集

#小窗幽記

譯文

聆聽寂靜的夜裏傳來的鐘聲,喚醒了生命中的種種迷惘。靜觀清澈潭水中的月影,彷彿窺見了超越肉身的真實自己。

賞析

蘇東坡在夜宿燕子樓時,曾寫下“古今如夢,何曾夢覺。”的句子;就廣大的時空來看,文明也不過是人類所作的一場夢。以最微細的觀點來看這個世界和我們的心識肉身,沒有一剎那是存在的。當我們聆聽靜夜的鐘聲時,彷彿覺察到,生命中無論多大的傷痛,或是多深刻的凝情,都不過是夢中之夢,何必苦苦執着不放呢? 明月在佛經中常爲實相的象徵,禪宗以指指月,不可執指作月,是指一種超越文字所能表達的實相。所謂的身外之身,乃是指我們每一個人所具有的真實本體。這真實本體,並不在我們之外,卻也不拘限在肉身之內,而是大則“橫超三際,豎遍十方。”小則納於芥子微塵。一切的符號乃至於我們的感官意識,都是相對的,這本體卻是絕對的,因此,沒有任何語言刻意表達它,我們也無法以相對的感官意識去揣度它。但是,它卻是真實的存在,也是我們每一個人真實的自我。時空對它而言,只不過是幻相,倘若我們能認證了它,它就是宇宙無窮奧祕的解答。過去有無數智者依此超越了生死與永恆剎那的界限,未來仍有無數人會做到,問題在於我們是否有這種意願和勇氣,超越生死的迷惑,尋求永恆的覺悟。
陳繼儒

陳繼儒

明松江府華亭人,字仲醇,號眉公,又號糜公。諸生。志尚高雅,博學多通,少與同郡董其昌、王衡齊名。年二十九,取儒衣冠焚棄之,隱居小崑山,後居東佘山,杜門著述。工詩善文,短翰小詞,皆極風致。書法蘇、米,兼能繪事。董其昌久居詞館,書畫妙天下,推眉公不去口。眉公又刺取瑣言僻事,編次成書,遠近爭相購寫,於是名動寰宇。屢奉詔徵用,皆以疾辭。卒於家。有《眉公全集》。 ► 285篇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