左傳 · 隱公 · 隱公六年
【經】六年春,鄭人來渝平。夏五月辛酉,公會齊侯盟於艾。秋七月。冬,宋人取長葛。
【傳】六年春,鄭人來渝平,更成也。
翼九宗、五正頃父之子嘉父逆晉侯於隨,納諸鄂。晉人謂之鄂侯。
夏,盟於艾,始平於齊也。
五月庚申,鄭伯侵陳,大獲。
往歲,鄭伯請成於陳,陳侯不許。五父諫曰:「親仁善鄰,國之寶也。君其許鄭。」陳侯曰:「宋、衛實難,鄭何能爲?」遂不許。
君子曰:「善不可失,惡不可長,其陳桓公之謂乎!長惡不悛,從自及也。雖欲救之,其將能乎?《商書》曰:『惡之易也,如火之燎於原,不可鄉邇,其猶可撲滅?』周任有言曰:『爲國家者,見惡如農夫之務去草焉,芟夷蘊崇之,絕其本根,勿使能殖,則善者信矣。』」
秋,宋人取長葛。
冬,京師來告飢。公爲之請糴於宋、衛、齊、鄭,禮也。
鄭伯如周,始朝桓王也。王不禮焉。周桓公言於王曰:「我周之東遷,晉、鄭焉依。善鄭以勸來者,猶懼不蔇,況不禮焉?鄭不來矣!」
拼音
名句
譯文
六年春季,鄭國人來魯國要求棄怨結好,爲的是重新和好。
晉國翼都的九宗五正頃父的兒子嘉父到隨邑迎接晉侯,讓他居住在鄂地,晉國人稱他爲鄂侯。
夏季,在艾地結盟,開始和齊國結好。
五月十一日,鄭莊公入侵陳國,得到全勝。往年,鄭莊公請求與陳國講和,陳桓公不答應。五父勸諫說:「親近仁義而和鄰國友好,這是國家可寶貴的措施,您還是答應鄭國的請求吧!」陳侯說:「宋國和衛國纔是真正的禍患,鄭國能做什麼?」於是就沒有答應。
君子說:「善不可丟失,惡不可滋長,這說的就是陳桓公吧!滋長了惡而不悔改,馬上就得自取禍害。縱是挽救,何能辦得到!《商書》說:『惡的蔓延,如同遍地大火,不可以靠攏,難道還能撲滅?』周任有話說:『治理國和家的人,見到惡,就要像農夫急於除雜草一樣,鋤掉它聚積起來肥田,挖掉它的老根,不要使它再生長,那麼善的事物就能發展了。』」
秋季,宋人佔領長葛。
冬季,京城派人來報告饑荒,隱公就代爲向宋、衛、齊、鄭諸國請求購買穀物,這是合於禮的。
鄭莊公去周都,第一次朝見周桓王。周桓王不加禮遇。周公對周桓王說:「我們周室東遷,依靠的就是晉國和鄭國。友好地對待鄭國,用以鼓勵後來的人,還恐怕人家不來,何況不以禮接待呢?鄭國不會來了。」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注釋
無。
繙譯
最近也是最遠的是東與西,最深也是最淺的是清谿。最高也是最明亮的是日和月,最親近也是最疏遠的是夫妻。
賞析
這首詩用簡潔的語言表達了深刻的道理和感悟。“至近至遠東西”,東西可以近在咫尺,也可以遠在天涯,躰現出一種奇妙的辯証關系。“至深至淺清谿”,清谿有深有淺,看似矛盾,但又很真切。“至高至明日月”,日月高懸天空,其明亮和高遠是無可比擬的。而最後“至親至疏夫妻”則是精妙之筆,深刻地指出了夫妻關系的複襍性,既可以無比親密,也可能極其疏遠,引人深思。全詩沒有華麗的辤藻,但卻蘊含著無盡的禪意和哲思,耐人尋味。

李冶
字季蘭(《太平廣記》中作“秀蘭”),烏程(今浙江吳興)人,後爲女道士,是中唐詩壇上享受盛名的女詩人。晚年被召入宮中,至公元784年,因曾上詩叛將朱泚,被唐德宗下令亂棒撲殺之。李冶的詩以五言擅長,多酬贈譴懷之作。宋人陳振孫《直齋書錄解題》著錄《李季蘭集》一卷,今已失傳,僅存詩十六首。
► 21篇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