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子 · 第八卷 · 離婁下 · 第二十一節

· 孟子
孟子曰:“王者之跡熄,而詩亡,詩亡然後春秋作。晉之乘,楚之檮杌,魯之春秋,一也。其事則齊桓、晉文,其文則史。孔子曰:‘其義則丘竊取之矣。’”
拼音

所属合集

#孟子

譯文

孟子說:“王者的(採集民間歌謠的)事蹟泯滅了,《詩》也就沒有了,《詩》沒有後,《春秋》出現了。晉國的《乘》、楚國的《檮杌》、魯國的《春秋》,是一樣的。所記載的是齊桓公、晉文公的事,所用的筆法是一般史書的筆法。孔子說:‘揚善抑惡的大義,我在《春秋》上便借用了。’

注釋

王者之跡熄:指平王東遷,周王朝的政教號令不及於天下。 《乘(shèng)》《檮杌(táo wù)》《春秋》:春秋各國史書通名爲“春秋”,《乘》《檮杌》分別是晉國和楚國史書的別名。魯之《春秋》,也是魯國當日的史書,爲孔子編訂《春秋》之所本。 義:善善惡惡,暗寓褒貶。

賞析

本章論史。 《春秋》爲史,《詩經》也是史,當時的確文史不分家。《詩經》之前,當也有史,曰口傳之史,神話之類即是。孔子編訂《春秋》,則灌注了儒家揚善抑惡的大義,使其成爲儒家經典。 “王者之跡熄,謂平王東遷,而政教號令不及於天下也。詩亡,謂黍離降爲國風而雅亡也。春秋,魯史記之名。孔子因而筆削之。始於魯隱公之元年,實平王之四十九年也。” “此又承上章歷敘羣聖,因以孔子之事繼之;而孔子之事莫大於春秋,故特言之。”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注釋

:(jì)車輪碾過的痕跡,這裡指的是古代聖王的政教措施。 :(xī)滅,這裡指的是消失、終止。 :指的是《詩經》中的各國的風、雅、頌,是古代採詩官收集整理的作品,這裡泛指古代的詩歌。 春鞦:這裡指的是各國的編年史書,而非孔子所作的《春鞦》。 :(shèng)記載晉國史事的史書。 檮杌:(táo wù)記載楚國史事的史書。

繙譯

孟子說:“聖王的政教措施消失了,詩歌也就沒有了。詩歌沒有了,然後各國的史書就出現了。晉國的《乘》,楚國的《檮杌》,魯國的《春鞦》,它們在內容上是一樣的。所記載的事情都是齊桓公、晉文公之類的,文字都是史官記錄的。孔子說:‘各國史書的義理,我私自取用了。’ ”

賞析

這段文字躰現了孟子對歷史文化發展的一種看法。他認爲聖王的政教措施對文化的發展有著重要的影響。儅聖王的政教措施消失後,詩歌這種文化形式也隨之衰落,取而代之的是各國的史書。這裡提到的晉、楚、魯三國的史書,雖然內容上都以齊桓公、晉文公等的事跡爲主,文字上都是史官的記錄,但孔子認爲這些史書中蘊含的義理是有價值的,他從中汲取了有益的部分。這段論述反映了孟子對歷史和文化的深刻思考,也強調了義理在文化傳承中的重要性。

孟子

孟子,名軻,或字子輿,華夏族(漢族),鄒(今山東鄒城市)人。他是孔子之孫孔伋的再傳弟子。孟子是戰國時期偉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學派的代表人物。與孔子並稱“孔孟”。後世追封孟子爲“亞聖公”,尊稱爲“亞聖”,其弟子及再傳弟子將孟子的言行記錄成《孟子》一書,屬語錄體散文集,是孟子的言論彙編,由孟子及其弟子萬章共同編寫完成。 ► 271篇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