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子 · 第七卷 · 離婁上 · 第二十七節
孟子曰:“仁之實,事親是也;義之實,從兄是也;智之實,知斯二者弗去是也;禮之實,節文斯二者是也;樂之實,樂斯二者,樂則生矣;生則惡可已也,惡可已,則不知足之蹈之手之舞之。”
拼音
所属合集
譯文
孟子說:“仁的實質,就是侍奉雙親;義的實質,就是服從兄長;智的實質,就是懂得這二者的道理而不可離棄。禮的實質,就是對這二者加以調節和修飾;樂的實質,在於高興地做到這二者,於是快樂就產生了。只要一產生快樂,就抑制不住,怎麼能停下來,於是不知不覺就手舞足蹈起來。”
注釋
實:猶言核心、本質。下同。
節文:有次第有分寸地體現出來。
賞析
本章論仁、義、智、禮、樂。這些都是很抽象的概念,但孟子說起來,卻一點都不抽象,而且人人都可以做到。孟子認爲,侍奉雙親就是仁;順從兄長就是義;明白仁和義並且不離開它們就是智;適當調節、修飾仁和義就是禮;以仁義爲樂就是樂,快樂得沒辦法,不知不覺中手舞足蹈,這便是音樂了。
儒家認爲人人都可以當堯舜,本章就隱含了這類觀點。
“仁主於愛,而愛莫切於事親;義主於敬,而敬莫先於從兄。故仁義之道,其用至廣,而其實不越於事親從兄之間。蓋良心之發,最爲切近而精實者。有子以孝弟爲爲仁之本,其意亦猶此也。”
“此章言事親從兄,良心真切,天下之道,皆原於此。然必知之明而守之固,然後節之密而樂之深也。”
孟子
孟子,名軻,或字子輿,華夏族(漢族),鄒(今山東鄒城市)人。他是孔子之孫孔伋的再傳弟子。孟子是戰國時期偉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學派的代表人物。與孔子並稱“孔孟”。後世追封孟子爲“亞聖公”,尊稱爲“亞聖”,其弟子及再傳弟子將孟子的言行記錄成《孟子》一書,屬語錄體散文集,是孟子的言論彙編,由孟子及其弟子萬章共同編寫完成。
► 271篇诗文
孟子的其他作品
- 《 孟子 · 第十一卷 · 告子上 · 第三節 》 —— [ 周 ] 孟子
- 《 孟子 · 第七卷 · 離婁上 · 第九節 》 —— [ 周 ] 孟子
- 《 孟子 · 第二卷 · 梁惠王下 · 第十二節 》 —— [ 周 ] 孟子
- 《 孟子 · 第十四卷 · 盡心下 · 第二十八節 》 —— [ 周 ] 孟子
- 《 孟子 · 第四卷 · 公孫丑下 · 第九節 》 —— [ 周 ] 孟子
- 《 孟子 · 第十三卷 · 盡心上 · 第八節 》 —— [ 周 ] 孟子
- 《 孟子 · 第十三卷 · 盡心上 · 第十三節 》 —— [ 周 ] 孟子
- 《 孟子 · 第一卷 · 梁惠王上 · 第二節 》 —— [ 周 ] 孟子
相关推荐
- 《 孟子 · 第十三卷 · 盡心上 · 第七節 》 —— [ 周 ] 孟子
- 《 孟子 · 第八卷 · 離婁下 · 第二節 》 —— [ 周 ] 孟子
- 《 孟子 · 第十三卷 · 盡心上 · 第四十二節 》 —— [ 周 ] 孟子
- 《 孟子 · 第十三卷 · 盡心上 · 第二十節 》 —— [ 周 ] 孟子
- 《 孟子 · 第九卷 · 萬章上 · 第六節 》 —— [ 周 ] 孟子
- 《 孟子 · 第十卷 · 萬章下 · 第九節 》 —— [ 周 ] 孟子
- 《 孟子 · 第七卷 · 離婁上 · 第二節 》 —— [ 周 ] 孟子
- 《 孟子 · 第四卷 · 公孫丑下 · 第六節 》 —— [ 周 ] 孟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