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子 · 第一卷 · 梁惠王上 · 第一節

· 孟子
孟子見梁惠王。王曰:“叟不遠千里而來,亦將有以利吾國乎?” 孟子對曰:“王何必曰利?亦有仁義而已矣。王曰‘何以利吾國’?大夫曰‘何以利吾家’?士庶人曰‘何以利吾身’?上下交征利而國危矣。萬乘之國弒其君者,必千乘之家;千乘之國弒其君者,必百乘之家。萬取千焉,千取百焉,不爲不多矣。苟爲後義而先利,不奪不饜。未有仁而遺其親者也,未有義而後其君者也。王亦曰仁義而已矣,何必曰利?”
拼音

譯文

孟子見到了梁惠王。梁惠王說:“老先生,你不遠千里而來,一定是有什麼對我的國家有利的高見吧?” 孟子回答說:“大王何必說利呢?只要說仁義就可以了。大王說:‘怎樣對我國有利?’大夫說:‘怎樣對我的封地有利?’士人和老百姓說:‘怎樣對我自己有利?’上下爭相求利,那國家就危險了啊。在一個擁有一萬輛兵車的國家,殺害君王的人,一定是擁有一千輛兵車的大夫;在一個擁有一千輛兵車的國家,殺害君王的人,一定是擁有一百輛兵車的大夫。就大夫來說,在一萬輛兵車的國家裏,擁有一千輛兵車,在一千輛兵車的國家裏,擁有一百輛兵車,不可不算是富有了。如果先利後義,那他們不奪得國君的地位就不會得到滿足。如果先義後利的話,就沒有講‘仁’的人卻拋棄父母的,也從來沒有講‘義’的人卻不顧君王的。從沒有講仁卻遺棄自己父母的,也沒有講義卻輕慢自己君王的。所以,大王只要講仁義就可以了,何必講利呢?”

注釋

梁惠王:即魏惠王。他是魏武侯之子,公元前370年即位,即位後九年由舊都安邑(今山西夏縣北)遷往大梁(今河南開封西北),所以又叫梁惠王。 士庶人:士人和庶人;庶人,老百姓。 交征:互相爭奪。征:取。 萬乘(shèng)之國:擁有一萬輛兵車的國家,代指的是大國。 弒(shì):古代稱殺父殺君叫做“弒”。

賞析

“君子喻於義,小人喻於利。”爲人處世是這樣,治理國家也是這樣。況且一個國家財富有限,如果國君和大臣都只講“利”而不講“義”,國家就危險了。荀子認爲,盛世重義,亂世重利。司馬遷讀《孟子見梁惠王》的時候,曾感慨:利是讓天下大亂的原因啊!所以君子不言利,這是儒家的一個傳統。 “仁者必愛其親,義者必急其君。故人君躬行仁義而無求利之心,則其下化之,自親戴於己也。” “利心生於物我之相形,人慾之私也。循天理,則不求利而自無不利;殉人慾,則求利未得而害已隨之。所謂毫釐之差,千里之繆。此孟子之書所以造端託始之深意,學者所宜精察而明辨也。”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注釋

  • (sǒu):對老年人的尊稱
  • :爭奪
  • (shèng):古代稱兵車,四馬一車爲一乘
  • (shì):古時稱臣殺君、子殺父母
  • (yàn):滿足

繙譯

孟子拜見梁惠王。梁惠王說:“老先生,您不遠千裡來到這裡,想必是有什麽對我的國家有利的高見吧?” 孟子廻答道:“大王爲什麽一開口就說利呢?衹要有仁義就足夠了。大王說‘怎樣使我的國家有利’,大夫說‘怎樣使我的封地有利’,士人和百姓說‘怎樣使我自己有利’,上上下下互相爭奪利益,那麽國家就危險了。在擁有萬輛兵車的國家,殺掉國君的,必定是擁有千輛兵車的大夫;在擁有千輛兵車的國家,殺掉國君的,必定是擁有百輛兵車的大夫。在擁有萬輛兵車的國家裡,大夫擁有千輛兵車;在擁有千輛兵車的國家裡,大夫擁有百輛兵車,這些大夫的産業不能說不多了。如果輕義而重利,他們不奪取國君的産業是不會滿足的。沒有講仁的人會遺棄自己父母的,沒有行義的人會不顧及自己君主的。大王衹要講仁義就行了,爲什麽一定要說利呢?”

賞析

這段對話中,孟子強調了仁義的重要性,反對梁惠王將利作爲首要追求。他指出,如果上上下下都衹追求利益,國家就會陷入危險之中。孟子通過對“萬乘之國”“千乘之國”的分析,說明重利輕義會導致嚴重的後果。最後,孟子強調仁義的價值,認爲講仁義的人不會遺棄父母、不顧及君主。這段論述躰現了孟子的仁政思想,強調了道德倫理在國家治理和社會秩序中的重要作用。

孟子

孟子,名軻,或字子輿,華夏族(漢族),鄒(今山東鄒城市)人。他是孔子之孫孔伋的再傳弟子。孟子是戰國時期偉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學派的代表人物。與孔子並稱“孔孟”。後世追封孟子爲“亞聖公”,尊稱爲“亞聖”,其弟子及再傳弟子將孟子的言行記錄成《孟子》一書,屬語錄體散文集,是孟子的言論彙編,由孟子及其弟子萬章共同編寫完成。 ► 271篇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