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子 · 第十四卷 · 盡心下 · 第三十四節

· 孟子
孟子曰:“說大人,則藐之,勿視其巍巍然。堂高數仞,榱題數尺,我得志弗爲也;食前方丈,侍妾數百人,我得志弗爲也;般樂飲酒,驅騁田獵,後車千乘,我得志弗爲也。在彼者,皆我所不爲也;在我者,皆古之制也,吾何畏彼哉?”
拼音

所属合集

#孟子

譯文

孟子說:“遊說諸侯,就得藐視他,不要在意他高高在上的樣子。殿基幾丈高,屋檐的椽子有幾尺長,我得志的話,不會這樣做。滿桌的美味佳餚,侍奉的姬妾有幾百人,我得志的話,不會這樣做。盡情飲酒作樂,馳騁射獵,隨從的車輛上千輛,我得志的話,不會這樣做。他所做的,都是我所不做的;我所做的,都是符合古代制度的,我爲什麼要害怕他呢?”

注釋

堂高:據前人研究,經傳當中稱“堂高”,一般均指堂階而言。榱(cuī)題:亦作“榱提”,屋檐的椽子頭,今通稱出檐。 食前方丈:極言飲食的豐盛。美酒佳餚擺滿眼前一丈見方的所在。 般(pán)樂:大作樂,盡情作樂。般,大。

賞析

在本卷第三十三章中,孟子實際上把自己比作堯、舜、湯、武一類人,感嘆自己命運不好,未能如願。本章,孟子毫不掩飾他對當代諸侯的藐視,而且多次說,如果他做諸侯會如何如何。孟子爲什麼會這樣說呢?其思想武器就在於“在彼者,皆我所不爲也”,更何況還有“富貴不能淫,貧賤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浩然之氣。由此可見,孟子之所以認爲自己是聖人,之所以不把諸侯放在眼裏,是因爲他知道自己是仁德之人,而諸侯不是。他堅信,以仁治天下,必使天下大治。

孟子

孟子,名軻,或字子輿,華夏族(漢族),鄒(今山東鄒城市)人。他是孔子之孫孔伋的再傳弟子。孟子是戰國時期偉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學派的代表人物。與孔子並稱“孔孟”。後世追封孟子爲“亞聖公”,尊稱爲“亞聖”,其弟子及再傳弟子將孟子的言行記錄成《孟子》一書,屬語錄體散文集,是孟子的言論彙編,由孟子及其弟子萬章共同編寫完成。 ► 271篇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