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經(第五十章)
出生入死。生之徒,十有三;死之徒,十有三;人之生,動之於死地,亦十有三。夫何故?以其生之厚。蓋聞善攝生者,路行不遇兕虎,入軍不被甲兵;兕無所投其角,虎無所用其爪,兵無所容其刃。夫何故?以其無死地。
拼音
所属合集
譯文
人始出於世而生,最終入於地而死。屬於長壽的人有十分之三;屬於短命而亡的人有十分之三;人本來可以活得長久些,卻自己走向死亡之路,也佔十分之三。爲什麼會這樣呢?因爲奉養太過度了。據說,善於養護自己生命的人,在陸地上行走,不會遇到兇惡的犀牛和猛虎,在戰爭中也受不到武器的傷害。犀牛於其身無處投角,老虎對其身無處伸爪,武器對其身無處刺擊鋒刃。爲什麼會這樣呢?因爲他沒有進入死亡的領域。
注釋
出生入死:出世爲生,入地爲死。一說離開了生存必然走向死亡。
生之徒:徒,應釋爲類。生之徒即長壽之人。
十有三:十分之三。
死之徒:屬於夭折的一類。
人之生,動之於死地:此句意爲人本來可以長生的,卻意外地走向死亡之路。
生生之厚:由於求生的慾望太強,營養過剩,因而奉養過厚了。
攝生者:攝生指養生之道,即保養自己。
兕:音si,屬於犀牛類的動物。
入軍不被甲兵:戰爭中不被殺傷。
無死地:沒有進入死亡範圍。
賞析
對於此章中“以其無死地”一句,莊子是這樣解釋的:“子列子問關尹曰:‘至人潛行不窒,蹈火不熱,行乎萬物之上而不慄。請問何以至此?’關尹曰:‘是純氣之守也,非知巧果敢之列。……夫若是者,其天守全,其神無隙,物奚自入焉?夫醉者之墜車,雖疾不死,骨節與人同,而犯害與人異,其神全也。乘亦不知也,墜亦不知也,死生驚懼,不入乎其胸中,是故物而不慴。彼得全於酒,而猶若是,而況得全於天乎?聖人藏於天,故莫之能傷也。’”這句話對老子的“以其無死地”是一個很好的註腳,只要人能夠依照天道行事,那麼外患就不能侵入其身,他就不會走向死亡的領域。所以任繼愈先生說:“老子看來,這個世界到處埋伏着危險,生命隨時受到威脅。他主張處處小心,不要進入危險範圍,只有無所作爲,才最安全,最足以保全性命。”(《老子新譯》)老子生逢亂世,他看到人生危機四伏,生命安全隨時隨地受到威脅,因此他主張不要靠戰爭、搶奪來保護自己,不要以奢侈的生活方法來營養自己,而是清靜無爲、恪守“道”的原則,他不妄爲,不傷害別人。別人也找不到對他下手的機會,這就可以排除造成人們壽命短促的人爲因素。老子以本章文字對人們進行勸說,希望人們能夠做到少私寡慾,清靜質樸、純任自然。
老子
春秋哲學家和思想家,道家學派創始人。姓李,名耳,字聃,一字伯陽,或曰諡伯陽。籍貫等信息尚有爭議(籍貫苦縣厲鄉曲仁里,一說即今河南省鹿邑縣,一說為安徽省亳州市)。唐高宗乾封元年(666年)因與李唐皇室同姓而被追封爲圣祖太上玄元皇帝。其故里苦縣亦因之先後更名爲眞源縣、衞眞縣、鹿邑縣。存世有《道德經》(又稱《老子》真偽亦尚存爭議),其作品的精華是樸素的辨證法,主張無爲而治,其學説對中國哲學發展具有深刻影響。在道教中老子被尊爲道祖。
► 81篇诗文
老子的其他作品
- 《 道德經(第三十章) 》 —— [ 周 ] 老子
- 《 道德經(第七十一章) 》 —— [ 周 ] 老子
- 《 道德經(第七十五章) 》 —— [ 周 ] 老子
- 《 道德經(第五十九章) 》 —— [ 周 ] 老子
- 《 道德經(第五十六章) 》 —— [ 周 ] 老子
- 《 道德經(第五十一章) 》 —— [ 周 ] 老子
- 《 道德經(第三十三章) 》 —— [ 周 ] 老子
- 《 道德经(第一章) 》 —— [ 周 ] 老子
相关推荐
- 《 道德經(第七十三章) 》 —— [ 周 ] 老子
- 《 道德經(第三十四章) 》 —— [ 周 ] 老子
- 《 道德經(第五十四章) 》 —— [ 周 ] 老子
- 《 道德經(第三十二章) 》 —— [ 周 ] 老子
- 《 道德經(第二十六章) 》 —— [ 周 ] 老子
- 《 道德經(第六章) 》 —— [ 周 ] 老子
- 《 道德經(第三十九章) 》 —— [ 周 ] 老子
- 《 道德經(第二十五章) 》 —— [ 周 ] 老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