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經(第五十八章)
其政悶悶,其民淳淳;其政察察,其民缺缺。是以聖人方而不割,廉而不劌,直而不肆,光而不耀。禍兮福之所倚,福兮禍之所伏,孰知其極?其無正也。正復爲奇,善復爲妖。人之迷,其日固久。
拼音
所属合集
譯文
政治寛厚清明,人民就淳樸忠誠;政治苛酷黑暗,人民就狡黠、抱怨。因此,有道的聖人方正而不生硬,有棱角而不傷害人,直率而不放肆,光亮而不刺眼。災禍啊,幸福依傍在它的裏面;幸福啊,災禍藏伏在它的裏面。誰能知道究竟是災禍呢還是幸福呢?它們幷沒有确定的標準。正忽然轉變爲邪的,善忽然轉變爲惡的,人們的迷惑,由來已久了。
注釋
悶悶:昏昏昧昧的狀態,有寛厚的意思。
淳淳:一本作「沌沌」,淳樸厚道的意思。
察察:嚴厲、苛刻。
缺缺:狡黠、抱怨、不滿足之意。
其無正也:它們幷沒有确定的標準。正,標準、确定;其,指福、禍變換。
「正復爲奇,善復爲妖」句:意謂正的變爲邪的,善的變成惡的。正,方正、端正;奇,反常、邪;善,善良;妖,邪惡。
「人之迷,其日固久」句:人的迷惑於禍、福之門,而不知其循環相生之理者,其爲時日必已久矣。(嚴靈峰釋語)
方而不割:方正而不割傷人。廉而不劌:廉,鋭利;劌,割傷。此句意爲:鋭利而不傷害人。
直而不肆:直率而不放肆。
光而不耀:光亮而不刺眼。
序
老子在本章裏提出的「禍兮,福之所倚;福兮,禍之所伏」一句,自古及今是極爲著名的哲學命題,往往被學者們徵引來用以説明老子的辯證法思想。馮友蘭在分析此句時這樣説:「老子哲學中的辯證法思想是春秋戰國時期社會的劇烈的變革在人們思想中的反映。在中國哲學史中,從《周易》以降,即有辯證法的思想,但用一般的規律的形式把它表達出來,這還是老子的貢獻。但是,老子還沒有把客觀辯證法作爲自然界和社會中的最一般的規律提出來。除此之外,老子的辯證法思想還有很多嚴重的缺點,對形而上學思想作了很大的讓步。第一,老子雖然認識到宇宙間的事物都在運動變化之中,但是認爲這些運動變化,基本上是循環的,不是上昇和前進的過程。它所謂『周行』,就有循環的意義。第二,關於運動和靜止,是哲學中重要問題,『動』與『靜』也是中國哲學中的重要範疇。老子承認事物經常在變化之中,但是他也説,『萬物芸芸,各復歸其根,歸根曰靜』(十六章)。萬物的『根』是道,『歸根曰靜』。他認爲『道』也有其『靜』的一方面;而且專就這一句話説,『靜』又是主要的。因此,他在實踐中特別強調清靜無爲,認爲『重爲輕根,靜爲躁君』(二十六章),『牝常以靜勝牡,以靜爲下』(六十一章),實際上表示對事物變化運動的厭棄。第三,對立面必須在一定的條件下,纔互相轉化,不具備一定的條件,是不能轉化的。禍可以轉化爲福,福也可以轉化爲禍,但都是在一定的條件下纔是如此,例如主觀的努力或不努力等,都是條件。照老子所講的,好像不必有主觀的努力,禍自動也可以轉化爲福;雖然有主觀的努力,福也必然轉化爲禍。這是不合事實的。老子的這種思想,也是沒落奴隸主階級的意識的表現。他們失去了過去的一切,自以爲是處在禍中,但又無力反抗,衹希望它自動地會轉化爲福。老子認爲對立面旣然互相轉化,因此就很難确定那一方面是正,那一方面是負。這樣的『其無正』的思想,就對相對主義開了一箇大門。後來莊子即由此落入相對主義。」(《中國哲學史新編》第272頁)老子的辯證法思想是非常重要的,馮友蘭先生的批評十分中肯,指出了其中的要害問題,但我們的看法又與馮先生略有不同。我們感到,老子的辯證法已經具備了矛盾對立統一的規律的性質,相反的東西可以相成,同時,他又知道相反的東西可以互相轉化,這種觀察事物、認識的事物辯證方法,是老子哲學上的最大貢獻。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注釋
- 悶悶:昏昧,此処可理解爲寬厚。
- 淳淳:質樸厚道。
- 察察:嚴苛。
- 缺缺:狡詐。
- 廉:稜角。
- 劌(guì):刺傷。
繙譯
政治寬厚清明,人民就淳樸忠誠;政治嚴苛煩瑣,人民就狡詐抱怨。因此,聖人行爲方正卻不生硬,有稜角但不傷人,直率而不放肆,光亮卻不刺眼。災禍啊,幸福依傍在它的裡麪;幸福啊,災禍藏伏在它的深処。誰能知道究竟是災禍呢還是幸福呢?它們竝沒有確定的標準。正忽然轉變爲邪的,善忽然轉變爲惡的。人們的迷惑,由來已久了。
賞析
這一章老子主要論述了執政之道和福禍相依的道理。他強調執政者應寬厚,這樣百姓才會質樸,若過於嚴苛則會導致百姓狡詐。接著闡述了聖人的品德和行爲特點。後麪關於福禍相依的觀點極具辯証思維,說明事物相互轉化、沒有絕對界限。這種觀點提醒人們要用全麪、長遠的眼光看待事物,不要被眼前的表象所迷惑。同時也揭示了事物變化的複襍性和不確定性,讓人們保持警醒和思考。
老子
春秋哲學家和思想家,道家學派創始人。姓李,名耳,字聃,一字伯陽,或曰諡伯陽。籍貫等信息尚有爭議(籍貫苦縣厲鄉曲仁里,一說即今河南省鹿邑縣,一說為安徽省亳州市)。唐高宗乾封元年(666年)因與李唐皇室同姓而被追封爲圣祖太上玄元皇帝。其故里苦縣亦因之先後更名爲眞源縣、衞眞縣、鹿邑縣。存世有《道德經》(又稱《老子》真偽亦尚存爭議),其作品的精華是樸素的辨證法,主張無爲而治,其學説對中國哲學發展具有深刻影響。在道教中老子被尊爲道祖。
► 81篇诗文
老子的其他作品
- 《 道德經(第七十八章) 》 —— [ 周 ] 老子
- 《 道德經(第四十九章) 》 —— [ 周 ] 老子
- 《 道德經(第五十四章) 》 —— [ 周 ] 老子
- 《 道德經(第三十四章) 》 —— [ 周 ] 老子
- 《 道德經(第三十五章) 》 —— [ 周 ] 老子
- 《 道德經(第七十六章) 》 —— [ 周 ] 老子
- 《 道德經(第二十八章) 》 —— [ 周 ] 老子
- 《 道德經(第三十六章) 》 —— [ 周 ] 老子
相关推荐
- 《 道德經(第十六章) 》 —— [ 周 ] 老子
- 《 道德經(第六十八章) 》 —— [ 周 ] 老子
- 《 道德經(第二十六章) 》 —— [ 周 ] 老子
- 《 道德經(第七十四章) 》 —— [ 周 ] 老子
- 《 道德經(第十五章) 》 —— [ 周 ] 老子
- 《 道德經(第三十七章) 》 —— [ 周 ] 老子
- 《 道德經(第七十七章) 》 —— [ 周 ] 老子
- 《 道德經(第八十章) 》 —— [ 周 ] 老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