傳習錄 · 卷中 · 答陸原靜書 · 十六 [明] 王守仁 來書雲:“昔周茂叔每令伯淳尋仲尼、顏子樂處。敢問是樂也,與七情之樂同乎?否乎?若同,則常人之一遂所欲,皆能樂矣,何必聖賢?若別有真樂,則聖賢之遇大憂、大怒、大驚、大懼之事,此樂亦在否乎?且君子之心常存
傳習錄 · 卷中 · 答陸原靜書 · 十七 [明] 王守仁 來書雲:“《大學》以‘心有好樂、忿鉣、憂患、恐懼’爲‘不得其正’,而程子亦謂‘聖人情順萬事而無情’。所謂有者,《傳習錄》中以病瘧譬之,極精切矣。若程子之言,則是聖人之情不生於心而生於物也,何謂耶?且事
傳習錄 · 卷中 · 答陸原靜書 · 錢德洪跋 [明] 王守仁 答原靜書出,讀者皆喜澄善問,師善答,皆得聞所未聞。師曰:“原靜所問只是知解上轉,不得已與之逐節分疏。若信得良知,只在良知上用功,雖千經萬典無不吻合,異端曲學一勘盡破矣,何必如此節節分解!佛家有‘撲人逐
傳習錄 · 卷中 · 答歐陽崇一 · 一 [明] 王守仁 崇一來書雲:“師雲:‘德性之良知,非由於聞見,若曰多聞擇其善者而從之,多見而識之,則是專求之見聞之末,而已落在第二義。’竊意良知雖不由見聞而有,然學者之知,未嘗不由見聞而發。滯於見聞固非,而見聞亦良知
傳習錄 · 卷中 · 答歐陽崇一 · 二 [明] 王守仁 來書雲:“師雲:‘《系》言“何思何慮”,是言所思所慮只是天理,更無別思別慮耳,非謂無思無慮也。心之本體即是天理,有何可思慮得!學者用功,雖千思萬慮,只是要復他本體,不是以私意去安排思索出來。若安排思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