帝高陽之苗裔兮,朕皇考曰伯庸。
攝提貞於孟陬兮,惟庚寅吾以降。
皇覽揆餘初度兮,肇錫餘以嘉名:
名余曰正則兮,字余曰靈均。
紛吾既有此內美兮,又重之以修能。
扈江離與辟芷兮,紉秋蘭以爲佩。
我家洗硯池頭樹,朵朵花開淡墨痕。
不要人誇好顏色,只留清氣滿乾坤。
爲無爲,事無事,味無味。大小多少,報怨以德,圖難於其易,爲大於其細。天下難事,必作於易;天下大事,必作於細。是以聖人終不爲大,故能成其大。夫輕諾必寡信,多易必多難,是以聖人猶難之,故終無難矣。
其安易持,其未兆易謀,其脆易泮,其微易散。爲之於未有,治之於未亂。合抱之木,生於毫末;九層之臺,起於累土;千里之行,始於足下。爲者敗之,執者失之。是以聖人無爲故無敗,無執故無失。民之從事,常於幾成而敗
蘇州司業詩名老,樂府皆言妙入神。
看似尋常最奇崛,成如容易卻艱辛。
惟周王撫萬邦,巡侯、甸,四徵弗庭,綏厥兆民。六服羣辟,罔不承德。歸於宗周,董正治官。 王曰:「若昔大猷,制治於未亂,保邦於未危。」 曰:「唐虞稽古,建官惟百。內有百揆四嶽,外有州、牧、侯伯。庶政惟
爲人在世莫嗜懶,嗜懶之人才智短。百事由懶做不成,臨老噬臍悲已晚。士而懶,終身布衣不能換;農而懶,食不充腸衣不暖;工而懶,積聚萬貫成星散。又不見,人生天地惟在勤,原勤之本在乎心。若能自強而不息,先須抖擻
桓公與管夷吾連語三日三夜,字字投機,全不知倦。桓公大悅,乃復齋戒三日,告於太廟,欲拜管夷吾爲相。夷吾辭而不受。桓公日:“吾納子之伯策。欲成吾志,故拜子爲相。何爲不受?”對日:“臣聞大廈之成,非一木之材
天下有道,無急患,則曰靜,遽傳不用,故曰:“卻走馬以糞。”天下無道,攻擊不休,相守數年不已,甲冑生蟣蝨,燕雀處帷幄,而兵不歸,故曰:“戎馬生於郊。”
翟人有獻豐狐、玄豹之皮於晉文公,文公受客皮而嘆曰
蓋聞物有甘苦,嘗之者識;道有夷險,履之者知。是以宴安日久詰戎兵,而聽者忽忽;老成人喪語典形,而聞者嗤嗤。
政有三品:王者之政化之,霸者之政威之,強者之政脅之,夫此三者各有所施,而化之爲貴矣。夫化之不變而後威之,威之不變而後脅之,脅之不變而後刑之;夫至於刑者,則非王者之所得已也。是以聖王先德教而後刑罰,立榮
或問卜筮.曰.德斯益.否斯損.曰.何謂也.吉而濟.兇而救之謂益.吉而恃.兇而怠之謂損.或問曰.時羣忌.曰.此天地之數也.非吉凶所生也.東方主生.死者不鮮.西方主殺.生者不寡.南方火也.居之不燋.北方水
君人者,隆禮尊賢而王,重法愛民而霸,好利多詐而危。欲近四旁,莫如中央,故王者必居天下之中,禮也。
天子外屏,諸侯內屏,禮也。外屏、不欲見外也;內屏、不欲見內也。
諸侯召其臣,臣不俟駕,顛倒衣裳而走
虧功一簣,未成丘山。鑿井九階,不次水澤。行百里者半九十,小狐汔濟濡其尾。
故曰時乎,時不再來。終終始始,是謂君子。
看盡巴山看蜀山,子規江上過春殘。慣眠古驛常安枕,熟聽《陽關》不慘顔。
慵服氣,懶燒丹,不妨靑鬢戲人間。秘傳一字神仙訣,説與君知衹是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