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過揚州

· 李質
三十年前記此過,皆春亭下駐行窩。 十千一斗金盤露,二八雙鬟玉樹歌。 自昔瓊花埋后土,至今荊棘臥銅駝。 江都門外王孫草,怨入東風綠更多。
拼音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註釋

  • 皆春亭:亭名,具體位置不詳,應爲揚州名勝。
  • 駐行窩:停留休息的地方。
  • 十千一斗:形容酒價昂貴,十千即一萬,一斗爲古代容量單位,這裏指美酒。
  • 金盤露:指美酒,形容酒質珍貴。
  • 二八雙鬟:指十六歲的女子,雙鬟是古代少女的髮式。
  • 玉樹歌:指美妙的歌聲。
  • 瓊花:揚州名花,傳說中的仙花,後埋於後土。
  • 后土:古代指大地,也指土地神。
  • 荊棘臥銅駝:比喻國家衰敗,典故出自《晉書·索靖傳》,索靖預見天下將亂,指着洛陽宮門前的銅駝說:「會見汝在荊棘中耳!」
  • 江都:揚州的古稱。
  • 王孫草:指貴族子弟流落荒野,典出《楚辭·招隱士》:「王孫遊兮不歸,春草生兮萋萋。」
  • 怨入東風:指怨恨隨着春風傳播。

翻譯

三十年前我曾路過這裏,在皆春亭下停留休息。那時美酒一斗價值萬金,十六歲的少女們唱着動聽的歌。自從瓊花被埋入土中,至今荊棘橫臥,銅駝也陷入了荒蕪。揚州城外的王孫草,隨着春風生長,綠意盎然,卻帶着無盡的怨恨。

賞析

這首作品通過回憶三十年前揚州的繁華景象,與現今的荒涼對比,表達了詩人對往昔的懷念和對時光流逝的感慨。詩中「十千一斗金盤露,二八雙鬟玉樹歌」描繪了往日的繁華盛景,而「自昔瓊花埋后土,至今荊棘臥銅駝」則反映了現實的衰敗。結尾的「江都門外王孫草,怨入東風綠更多」以草喻人,抒發了對逝去榮光的哀怨和對未來的憂慮。整首詩語言凝練,意境深遠,情感豐富,展現了詩人對揚州變遷的深刻感受。

李質

元明間廣東德慶人,字文彬,號樵雲。有材略,元末起兵守封川、德慶等地。洪武元年降明,爲都督府斷事。進刑部尚書,官終靖江王右相。工詩,有《樵雲集》。 ► 21篇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