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属合集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註釋
- 暮秋:秋天的末尾,即深秋。
- 歸秦:回到秦地,這裏指回到長安。
- 蒼梧:地名,在今廣西境內,這裏泛指遙遠的南方。
- 白帝:古代神話中的五天帝之一,這裏指秋天。
- 途窮:比喻處境艱難,無路可走。
- 身老:身體衰老。
- 大府:指高級官府,這裏指湖南幕府。
- 才能會:才能聚集。
- 德業優:德行和事業都優秀。
- 北歸:向北返回。
- 衝雨雪:冒着雨雪。
- 憫:憐憫,同情。
- 敝貂裘:破舊的貂皮大衣,這裏比喻貧窮困頓。
翻譯
水域遼闊,蒼梧的荒野遙不可及,天空高遠,白帝的秋天已然來臨。 在無路可走的困境中,怎能不哭泣,身體衰老,難以承受這無盡的憂愁。 高級官府中才能聚集,各位官員的德行和事業都十分優秀。 我向北返回,冒着雨雪,有誰會憐憫我這破舊的貂皮大衣呢?
賞析
這首詩描繪了詩人杜甫暮秋時節離別湖南幕府親友,北歸途中的淒涼景象和深沉感慨。詩中,「水闊蒼梧野,天高白帝秋」以宏大的自然景象開篇,映襯出詩人內心的孤獨與迷茫。「途窮那免哭,身老不禁愁」直抒胸臆,表達了詩人因處境艱難、年老體衰而產生的悲痛情感。後兩句則通過對比幕府中人才濟濟與自身境遇的淒涼,進一步抒發了詩人的無奈與哀愁。整首詩語言凝練,意境深遠,充分展現了杜甫晚年詩歌的沉鬱頓挫風格。

杜甫
杜甫,字子美,自號少陵野老,世稱“杜工部”、“杜老”、“杜少陵”等,盛唐時期偉大的現實主義詩人。漢族,鞏縣(今河南鞏義)人。杜甫曾祖父起由湖北襄陽遷居鞏縣。他憂國憂民,人格高尚,約1400餘首詩被保留了下來,詩藝精湛,在中國古典詩歌中的影響非常深遠,備受推崇。759-766年間曾居成都,後世有杜甫草堂紀念之。杜甫被世人尊爲“詩聖”,其詩被稱爲“詩史”。杜甫與李白合稱“李杜”,爲了和李商隱與杜牧即“小李杜”區別開,杜甫與李白又合稱“大李杜”。
► 1425篇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