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馬伯庸御史效義山無題四首

· 薛漢
乘槎準擬逐秋潮,卻訪成都萬里橋。 滄海有山皆縹緲,青雲無路不迢遙。 閒居潘岳驚斑鬢,歸去陶潛懶折腰。 後夜相期明月上,露臺高處弄笙簫。
拼音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註釋

  • 乘槎(chéng chá):乘坐竹筏或木筏。
  • 準擬:準備,打算。
  • 逐秋潮:隨着秋天的潮水。
  • 成都萬里橋:指成都的一座著名橋樑,象徵遠行。
  • 滄海:大海。
  • 縹緲(piāo miǎo):形容遙遠而模糊不清。
  • 青雲:比喻高官顯爵。
  • 迢遙(tiáo yáo):遙遠。
  • 閒居:閒居。
  • 潘岳:西晉文學家,此處借指作者自己。
  • 斑鬢:花白的鬢髮,指年老。
  • 陶潛:東晉詩人,以隱居著稱。
  • 折腰:彎腰行禮,比喻屈服或失去尊嚴。
  • 露臺:露天的平臺。
  • 笙簫:樂器,笙和簫。

翻譯

準備乘坐竹筏隨着秋潮,去探訪遙遠的成都萬里橋。 大海中的山峯都顯得遙遠而模糊,通往高官顯爵的路途也無盡遙遠。 閒居在家,我如同潘岳一樣,驚覺自己的鬢髮已斑白, 若歸隱田園,我寧願像陶潛一樣,不再屈服於權貴。 期待在明月之夜與你相會,在那高高的露臺上,一起吹奏笙簫。

賞析

這首作品通過描繪乘筏遠行、山海遙望的景象,表達了詩人對遠方的嚮往和對現實的不滿。詩中,「滄海有山皆縹緲」與「青雲無路不迢遙」形成對比,既展現了自然的壯闊,又暗喻了仕途的艱難。後兩句通過對潘岳和陶潛的引用,抒發了詩人對年華老去的感慨和對自由生活的渴望。結尾的「露臺高處弄笙簫」則寄託了詩人對美好生活的憧憬和對友情的珍視。

薛漢

元溫州永嘉人,字宗海。幼力學,有令譽。以青田教諭,遷諸暨州學正。泰定帝時選充國子助教卒。工詩文,尤善於鑑辨古物。有《宗海集》。 ► 46篇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