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自朝臺津至韋隱居郊園

· 許渾
秋來鳧雁下方塘,繫馬朝臺步夕陽。 村徑繞山松葉暗,野門臨水稻花香。 雲連海氣琴書潤,風帶潮聲枕簟涼。 西下磻溪猶萬里,可能垂白待文王。
拼音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註釋

  • 鳧雁 (fú yàn):野鴨和大雁,常指野鴨。
  • 朝臺 (cháo tái):古代帝王祭天地的臺。
  • 枕簟 (zhěn diàn):枕頭和席子,泛指臥具。
  • 磻溪 (pán xī):水名,在今陝西省寶雞市東南,傳說爲周初姜太公釣魚處。
  • 文王 (wén wáng):周文王,西周開國君主,姜太公輔佐的對象。

翻譯

秋天來臨,野鴨和大雁在下面的池塘中嬉戲,我係好馬,在朝臺邊漫步,享受夕陽的餘暉。 村中的小路環繞着山丘,松葉顯得幽暗,野外的門對着稻田,稻花的香氣撲鼻而來。 雲彩連綿,海氣使琴書都顯得溼潤,風帶着潮水的聲音,讓枕蓆感到涼爽。 向西望去,磻溪似乎還有萬里之遙,我可能要等到白髮蒼蒼,才能等到像文王那樣的明君。

賞析

這首詩描繪了秋日傍晚的田園風光,通過「鳧雁下方塘」、「村徑繞山松葉暗」等意象,展現了寧靜而美麗的自然景色。詩中「雲連海氣琴書潤,風帶潮聲枕簟涼」一句,巧妙地將自然與人文相結合,表達了詩人對自然的熱愛和對寧靜生活的嚮往。結尾的「西下磻溪猶萬里,可能垂白待文王」則透露出詩人對未來的期待與憂慮,表達了一種對理想君主的渴望和對個人命運的無奈。

許渾

許渾

字用晦(一作仲晦),唐代詩人,潤州丹陽(今江蘇丹陽)人。晚唐最具影響力的詩人之一,其一生不作古詩,專攻律體;題材以懷古、田園詩為佳,藝術則以偶對整密、詩律純熟為特色。唯詩中多描寫水、雨之景,後人擬之與詩聖杜甫齊名,並以「許渾千首詩,杜甫一生愁」評價之。成年後移家京口(今江蘇鎮江)丁卯澗,以丁卯名其詩集,後人因稱「許丁卯」。許詩誤入杜牧集者甚多。代表作有《咸陽城東樓》。 ► 515篇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