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北樓

縹緲樓臺十二闌,舉頭人在鳳池班。 天風不隔尋常眼,辰極長依咫尺天。 更點分明關政事,規模雄麗厭江山。 東南民物瞻堯日,乞得餘光萬里還。
拼音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註釋

  • 縹緲(piāo miǎo):形容隱隱約約,若有若無。
  • 樓臺十二闌:指樓臺的欄杆有十二層,形容樓臺的高大和精緻。
  • 鳳池:指朝廷,古代朝廷中有鳳池,是皇帝處理政務的地方。
  • 辰極:指北極星,比喻皇帝或朝廷的中心地位。
  • 咫尺:古代長度單位,比喻距離很近。
  • 更點:古代夜間計時單位,這裏指政務的繁忙和有序。
  • 政事:指國家大事。
  • 堯日:比喻明君的統治,如堯舜時代的太平盛世。

翻譯

樓臺高聳入雲,欄杆層層疊疊,彷彿有十二層之多,擡頭望去,彷彿置身於朝廷之中。天風似乎並不阻擋尋常人的視線,北極星永遠依偎在近在咫尺的天空。更點分明,象徵着政務的井然有序,樓臺的雄偉壯麗壓倒了江山美景。東南的百姓仰望着如堯舜般的明君,希望得到他的光輝照耀,使萬里江山都沐浴在這餘光之中。

賞析

這首作品描繪了一座高聳入雲的樓臺,通過「縹緲樓臺十二闌」和「舉頭人在鳳池班」等句,展現了樓臺的雄偉與朝廷的莊嚴。詩中「天風不隔尋常眼,辰極長依咫尺天」表達了詩人對朝廷的嚮往和對國家大事的關注。結尾的「東南民物瞻堯日,乞得餘光萬里還」則寄託了詩人對明君統治下的太平盛世的渴望和對國家繁榮昌盛的美好祝願。

張伯淳

伯淳,字師道,杭州崇德人。少善書法,宋末應童子科,□宗命給巨筆大紙寫之。伯淳書天字在紙中間以進,詰之,對曰:「惟天爲大,惟堯則之。」□宗喜,遂中選。尋舉進士,累除太學錄。元至元二十三年,用薦者言,授杭州路儒學教授,遷浙東道按察司知事。二十八年,擢福建廉訪司知事。歲餘,召至闕下,論事數十條,皆當世急務,辭意剴切,世祖爲之動容。命至政事堂,將重用之,固辭。授翰林直學士,謁告歸,授慶元路總管府治中。大德四年,即家拜侍講學士。明年造朝,扈從上都。又明年卒,諡文穆。師道稱趙魏公孟頫爲內弟,與巴西鄧文原同直詞林,情義款洽。文原嘗謂師道爲文,恥尚鉤棘,而春容紆餘,鏗乎如金石之交奏,然不喜以藻翰自能,歿後無成稿。其子河東宣慰副使採,長孫武康縣尹炯,訪求遺逸,釐爲十卷。蜀郡虞集爲序,刊之右塾,時至正六年也。 ► 64篇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