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属合集
譯文
山前燈火閃爍,快到黃昏,山頭上飄來飄去的是朵朵浮雲。鷓鴣聲響起的地方住着數戶山村人家,我在冷清的瀟湘道上喜逢故人。
少年時也曾手執羽扇,頭戴綸巾,風度瀟灑鎮定自若地指揮千軍萬馬與敵鏖戰。如今雖然憔悴落魄,但我要像宋玉那樣作《招魂》賦招回失去的靈魂,自古以來書生多是無用之輩,讀書多反而誤了自身。
注釋
耒(lěi)陽道中爲張處父推官賦:四卷本甲集作「耒陽道中」。
耒陽:縣名,宋屬衡州,即今湖南耒陽。
張處父:未詳。據下闋云云,疑亦與稼軒在山東同時舉兵反抗金朝統治者。
推官:州郡所屬的助理官員,常主軍事。
燈火:四卷本作「風雨」。
數家村:幾戶人家的村落。宋·王安石《即事》:「縱橫一川水,高下數家村。」
瀟湘:湖南省的瀟水和湘江,這裏指湖南。
瀟湘逢故人:語出南朝梁·柳惲《江南曲》:「洞庭有歸客,瀟湘逢故人。」
羽扇綸(guān)巾:魏晉時代「儒將」的服飾。明·王圻、王思義《三才圖會》:「諸葛巾,一名綸巾,諸葛武侯嘗服綸巾,執羽扇,指揮軍事。」綸巾,有青絲帶的帽子。
鞍馬塵:指馳騁戰馬。
憔悴:指衰老。
儒冠:讀書人戴的帽子,指代書生。唐·杜甫《奉贈韋左丞丈二十二韻》:「紈袴不餓死,儒冠多誤身。」身,自己。
序
淳熙六年至七年(公元1179年~公元1180年),辛稼軒正在湖南安撫使任上。一次,在湖南耒陽道上,遇到了故友張處父,傾蓋相接,把襟話舊,寫下了這首詞。詞的上闋寫景,描寫他鄉遇故人的具體環境,透露出作者的淒涼處境和憂憤心情。詞的下闋寫情,描寫他在故人面前傾吐表情,表現了他的內心矛盾和痛苦。詞短情長,感情真摯樸實。
賞析
上闋頭兩句,通過描寫昏暗浮動的景象,來襯托作者飄然不定的心理狀態。淳熙三年(公元1176年),作者由江西提點刑獄調任京西轉運判官,次年又調任江陵知府兼湖北安撫使,輾轉又調任湖南。南宋議和派當權後,排斥忠良,陷害賢能,使得朝政黑暗,詞人抗金救國的理想,難於實現。因此他在《鷓鴣天·離豫章別司馬漢章大監》詞中寫道:「聚散匆匆不偶然,二年曆徧楚山川。」而此詞的這兩句,用昏暗的夜色,與山頭飄來飄去的浮雲,構成一種暗淡浮動的意象,巧妙地與詞人的心理狀態結合。首句「欲」字,用得絕妙,寫出了夕陽似落非落、夜幕似降非降的霎那之間的景象。這兩句筆法純熟,自然天成,把山村的景象,和盤托出。
第三句,在心理描寫上,比前兩句又深了一層。古人認爲,鷓鴣的叫聲,好似「行不得也哥哥」,令人寒心。作者黃昏的山村,聽見「鷓鴣聲」,是在表現他對前途的憂慮,襯托他的淒涼心境。第四句筆鋒陡然一轉,寫詞人遇見老友——張處父,立即轉憂爲喜,氣氛也隨着由沉悶轉爲輕鬆愉快。「瀟湘逢故人」,化用梁代柳惲《江南曲》的詩句「洞庭有歸客,瀟湘逢故人」,承上啓下,緊扣詞題。
下闋全用典故,上承「瀟湘逢故人」一句,寫作者見到友人,不免要傾訴衷腸,回首往事。下闋前三句回憶,作者借三國時手持羽扇、頭戴綸巾、指揮三軍的周瑜(《念奴嬌·赤壁懷古》中提到)的瀟灑形象,巧妙地比喻他當年抗擊金兵時的瀟灑風度。詞人撫今思昔,心潮澎湃,不勝感慨。他當年渡淮南歸,正是爲了在恢復事業中幹出一番轟轟烈烈的業績。不料後來屢遭排斥,頻繁調任,抗金的奏策,如同廢紙一樣,無人問津,因而,他發出「英雄千古,荒草沒殘碑」(《滿庭芳·和洪丞相景伯韻》)的悲鳴。
「如今憔悴賦招魂,儒冠多誤身」兩句,是詞人蘸着血和淚寫的,向南宋議和派迫害愛國志士提出強烈控訴,表現出作者極其痛苦和複雜的心情。詞人認爲,他之所以會弄到如此喪魂落魄、疲憊不堪的境地,大概由於自己是個儒生的緣故。似乎,他百思不得其解。《招魂》是《楚辭》的篇名,詞人使用此典故,表明自己滿腹哀怨牢騷。「儒冠多誤身」,是借用杜甫《奉贈韋左丞丈二十二韻》的詩句「紈袴不餓死,儒冠多誤身」,來表現自己落魄蹉跎的遭遇。最後兩句,語調低沉,感情悽愴,讀之令人垂淚,引起了對詞人的無限同情。

辛棄疾
南宋著名豪放派詞人、將領,濟南府歴城縣(今山東省濟南市歴城區遙墻鎮四鳳閘村)人,原字坦夫,改字幼安,別號稼軒。宋高宗紹興十年(1140年),生於金山東東路(原北宋京東東路)濟南府歴城縣,時中原已陷於金。紹興三十一年(1161年),海陵王南侵,稼軒趁機聚衆二千,投忠義軍隸耿京部。紹興三十二年(1162年)奉京命奏事建康,高宗勞師建康,授天平軍節度掌書記,並以節度使印告召京。時京部將張安國殺京降金,稼軒還至海州,約忠義軍五十騎,徑趨金營,縛張安國以歸,獻俘行在,改差簽判江陰軍,時年二十一歲。宋孝宗乾道四年(1168年)通判建康府。乾道時,累知滁州,寬徵賦、招流散,教民兵、議屯田。歴提點江西刑獄,京西轉運判官,知江陵府兼湖北安撫,知隆興府兼江西安撫使,淳熙中,知潭州兼湖南安撫使,創建「飛虎軍」,雄鎮一方。後再知隆興府,任上因擅撥糧舟救荒,爲言者論罷。宋光宗紹熙二年(1191年),起提點福建刑獄,遷知福州兼福建安撫使,未幾又爲諫官誣劾落職,居鉛山。宋寧宗嘉泰三年(1203年),起知紹興府兼浙東安撫使。嘉泰四年(1204年),遷知鎮江府,旋坐謬舉落職。開禧三年(1207年)召赴行在奏事,進樞密都承旨,未受命而病卒,年六十八。後贈少師,諡「忠敏」。稼軒擅長短句,以豪放爲主,有「詞中之龍」之稱,與東坡並稱「蘇辛」,又與易安並稱「濟南二安」。平生力主抗金,「以恢復爲志,以功業自許」,嘗上《美芹十論》與《九議》,條陳戰守之策,然命運多舛,屢與當政之主和派政見不合,備受排擠,壯志難酬。故滿腔激情多寓於詞。詞風多樣,題材廣闊,悲鬱沉雄又不乏細膩柔媚之處,更善化前人典故入詞。現存詞六百餘首,有詞集《稼軒長短句》傳世。詩集《稼軒集》已佚。清嘉慶間辛敬甫輯有《稼軒集鈔存》,近人鄧恭三增輯爲《辛稼軒詩文鈔存》。生平見《宋史·卷四百〇一·辛棄疾傳》,近人陳思有《辛稼軒年譜》及鄧恭三《辛稼軒年譜》。
► 794篇诗文
辛棄疾的其他作品
- 《 金菊對芙蓉 · 重陽 》 —— [ 宋 ] 辛棄疾
- 《 鷓鴣天 · 用前韻賦梅。三山梅開時,猶有靑葉甚盛,余時病齒 》 —— [ 宋 ] 辛棄疾
- 《 和周顯先韻二首 其一 》 —— [ 宋 ] 辛棄疾
- 《 讀語孟二首 》 —— [ 宋 ] 辛棄疾
- 《 臨江仙 · 戲爲期思詹老壽 》 —— [ 宋 ] 辛棄疾
- 《 蝶戀花 · 繼楊濟翁韻,餞范南伯知縣歸京口 》 —— [ 宋 ] 辛棄疾
- 《 水調歌頭 · 壬子三山被召,陳端仁給事飲餞席 》 —— [ 宋 ] 辛棄疾
- 《 菩薩蠻 · 和夏中玉 》 —— [ 宋 ] 辛棄疾
相关推荐
- 《 阮郎歸 · 客中見梅 》 —— [ 宋 ] 趙長卿
- 《 阮郎歸 》 —— [ 宋 ] 趙子發
- 《 阮郎歸 · 其二惜春用前韻 》 —— [ 元 ] 趙文
- 《 阮郎歸 · 過十錦塘感舊 》 —— [ 清 ] 佟世南
- 《 阮郎歸·柳陰庭院佔風光 》 —— [ 宋 ] 曾覿
- 《 阮郎歸 · 其四會飲豐樂樓 》 —— [ 宋 ] 吳文英
- 《 阮郎歸 》 —— [ 宋 ] 黃庭堅
- 《 如夢令 · 遊湖 》 —— [ 宋 ] 曹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