遠戍江南寄京

賈誼長沙國,屈平湘水濱。 江南瘴癘地,從來多逐臣。 粵餘非巧宦,少小拙謀身。 欲飛無假翼,思鳴不值晨。 如何載筆士,翻作負戈人。 飄颻如木偶,葉置同芻狗。 失路乃西浮,非狂亦東走。 晚歲出函關,方春度京口。 石城臨虎據,天津望牛鬥。 牛鬥盛妖氛,梟獍已成羣。 郤超初入暮,王粲始從軍。 裹糧楚山際,披甲吳江汶。 吳江一浩蕩,楚山何糾紛。 驚波上濺日,喬木下臨雲。 系越恆資辯,喻蜀幾飛文。 魯連唯救患,吾彥不爭勳。 羈遊歲月久,歸思常搔首。 非關不樹萱,豈爲無杯酒。 數載辭鄉縣,三秋別親友。 壯志後風雲,衰鬢先蒲柳。 心緒亂如絲,空懷疇昔時。 昔時遊帝裏,弱歲逢知己。 旅食南館中,飛蓋西園裏。 河間本好書,東平唯愛士。 英辯接天人,清言洞名理。 鳳池時寓直,麟閣常遊止。 勝地盛賓僚,麗景相攜招。 舟泛昆明水,騎指渭津橋。 祓除臨灞岸,供帳出東郊。 宜城醞始熟,陽翟曲新調。 繞樹烏啼夜,ず麥雉飛朝。 細塵樑下落,長袖掌中嬌。 歡娛三樂至,懷抱百憂銷。 夢想猶如昨,尋思久寂寥。 一朝牽世網,萬里逐波潮。 回輪常自轉,懸旆不堪搖。 登高視衿帶,鄉關白雲外。 回首望孤城,愁人益不平。 華亭宵鶴唳,幽谷早鶯鳴。 斷絕心難續,惝恍魂屢驚。 羣紀通家好,鄒魯故鄉情。 若值南飛雁,時能訪希生。
拼音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註釋

  • 遠戍:遠離家鄉駐守邊疆。
  • 瘴癘:(zhàng lì)指熱帶或亞熱帶地區因溼熱氣候引起的疾病。
  • 粵餘:作者自稱,粵指廣東,餘爲自稱。
  • 載筆士:指文人。
  • 飄颻:形容飄泊不定。
  • 葉置:比喻被隨意放置,無用。
  • 芻狗:(chú gǒu)古代祭祀時用草紮成的狗,祭後即棄,比喻輕賤無用之物。
  • 梟獍:(xiāo jìng)比喻兇惡的人。
  • 郤超:人名,可能是作者的朋友或同僚。
  • 王粲:東漢末年文學家,此處可能指代文人從軍。
  • 裹糧:攜帶糧食。
  • 披甲:穿上戰甲,指參軍。
  • :水名,此處指江河。
  • 喬木:高大的樹木。
  • 系越:指在越地有所作爲。
  • 喻蜀:指在蜀地有所作爲。
  • 魯連:戰國時期齊國智者,以智謀救國。
  • 吾彥:作者自稱,彥指有才學的人。
  • 樹萱:種植萱草,古人認爲萱草可以忘憂。
  • 杯酒:指飲酒解憂。
  • 疇昔:往昔,從前。
  • 旅食:在外地謀生。
  • 飛蓋:指駕車快速行駛。
  • 清言:高雅的言談。
  • 洞名理:深刻理解道理。
  • 麟閣:古代藏書的地方,比喻學問高深。
  • 祓除:古代一種除災求福的儀式。
  • 供帳:指舉行宴會。
  • 宜城:地名,以釀酒聞名。
  • 陽翟:地名,古代音樂之地。
  • ず麥:(zā mài)指麥田。
  • 長袖:指舞蹈。
  • 三樂:指三種快樂的事。
  • 懸旆:(xuán pèi)指軍旗,比喻軍旅生涯。
  • 衿帶:衣帶,比喻家鄉。
  • 華亭:地名,此處指美好的地方。
  • 宵鶴唳:夜晚鶴的叫聲,比喻思鄉之情。
  • 惝恍:(chǎng huǎng)形容心神不定。
  • 羣紀:指衆多朋友。
  • 鄒魯:指古代文化繁榮的地方,比喻故鄉。
  • 南飛雁:指南飛的雁,比喻傳遞消息。
  • 希生:指稀有的生活,或指希望的生活。

翻譯

我像賈誼被貶至長沙,屈原流放於湘水之濱。江南是瘴癘之地,自古以來多有被放逐的臣子。我不是機巧的官員,自幼不擅長謀生。想要飛翔卻沒有翅膀,想要發聲卻不在適當的時刻。爲何文人會變成持戈的士兵?我像木偶一樣飄泊不定,被隨意放置如同無用的芻狗。迷失方向向西漂流,並非瘋狂而是向東逃走。晚年纔出函谷關,春天才過京口。石城面臨虎據之地,天津望見牛鬥星宿。牛鬥星宿下妖氛盛行,兇惡之人已成羣結隊。郤超初入暮年,王粲開始從軍。攜帶糧食到楚山邊,穿上戰甲渡過吳江。吳江浩蕩,楚山糾紛。驚濤拍岸,喬木高聳入雲。在越地有所作爲,在蜀地多次飛文。魯連以智謀救國,我不爭功勳。長期羈旅在外,常思歸鄉。並非不種忘憂草,也非無酒解愁。數年離鄉,三秋別親友。壯志隨風雲消散,衰鬢如蒲柳先老。心緒紛亂如絲,空懷往昔時光。往昔遊歷帝都,年少時遇知己。在南方館中謀生,在西園裏駕車飛馳。河間人好讀書,東平人愛士。英辯接天人,清言洞名理。時常在鳳池值班,常遊麟閣。勝地賓客盛多,美景相邀。舟行昆明水,騎至渭津橋。在灞岸舉行祓除儀式,在東郊設宴。宜城酒剛熟,陽翟曲新調。夜晚烏鴉啼叫,早晨麥田雉鳥飛。細塵從樑上落下,長袖在掌中舞動。歡娛至極,百憂消散。夢想如昨,思緒久久寂寥。一旦被世俗牽絆,萬里隨波逐流。回輪常自轉,軍旗搖擺不堪。登高望鄉,白雲之外是故鄉。回首望孤城,愁緒難平。華亭夜鶴鳴,幽谷早鶯啼。心斷難續,魂魄屢驚。衆多朋友通家好,鄒魯故鄉情。若遇南飛雁,或許能訪希生。

賞析

這首作品描繪了作者孫萬壽遠離家鄉,駐守江南邊疆的孤獨與憂愁。詩中通過對比歷史人物賈誼和屈原的遭遇,以及自身的境遇,表達了對於被放逐和漂泊生活的無奈與哀愁。詩中運用了豐富的意象和典故,如「飄颻如木偶」、「葉置同芻狗」等,形象地描繪了作者的無助和被忽視的狀態。同時,詩中也流露出對往昔美好時光的懷念,以及對歸鄉的深切渴望。整首詩情感深沉,語言優美,展現了作者深厚的文學功底和豐富的情感世界。

孫萬壽

隋信都武強人,字仙期。少從熊安生受五經,兼習子史。初仕滕王文學,以衣冠不整坐配防江南。行軍總管宇文述召典軍書。文帝仁壽初征拜豫章王長史。後授大理司直,卒於官。 ► 9篇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