洛中鄭愨三伏之際率賓僚避暑於使君林取大蓮葉盛酒以簪刺葉令與柄通屈莖輪囷如象鼻焉傳吸之名碧筒杯故坡詩云
有客相傳避暑方,採蓮不用採花房。
綠盤擎重盛珠露,碧管虛中溜玉漿。
象鼻捲風隨手曲,麝臍入水透肌香。
醒來忽憶涪翁句,摘實分甘共母嘗。
拼音
所属合集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註釋
- 洛中鄭愨:指在洛陽的鄭愨。
- 三伏:指夏季最熱的時期,分爲初伏、中伏、末伏。
- 使君林:地名,可能是一個有樹木的地方。
- 簪:髮簪,這裏用作工具刺穿蓮葉。
- 輪囷:形容彎曲的樣子。
- 象鼻:比喻蓮葉柄彎曲後的形狀。
- 碧筒杯:用蓮葉製成的酒杯。
- 坡詩:指蘇軾的詩。
- 綠盤:比喻蓮葉。
- 碧管:比喻蓮葉柄。
- 麝臍:麝香的來源,這裏比喻蓮葉的香氣。
- 涪翁:指黃庭堅,號涪翁。
翻譯
在洛陽的鄭愨,在三伏天最熱的時候,帶領賓客和同僚到使君林避暑。他們採摘大蓮葉作爲酒杯,用髮簪刺穿蓮葉,使其與柄相連,蓮葉柄彎曲如象鼻,形成一個獨特的酒杯。他們傳遞着這個名爲「碧筒杯」的酒器,飲酒時,酒中帶有蓮心的苦味。陸文圭的詩中描述了這一情景:客人傳授避暑的方法,不採蓮花而採蓮葉。蓮葉如綠盤般託着重重的露珠,蓮葉柄如碧管般從中流淌出玉漿。蓮葉柄彎曲如象鼻,隨風搖曳,蓮葉的香氣透入肌膚。醒來後突然想起黃庭堅的詩句,摘下蓮實與母親一同分享。
賞析
這首詩描繪了夏日避暑的雅緻場景,通過使用蓮葉作爲酒杯,展現了古人對自然的巧妙利用和對生活的精緻追求。詩中「碧筒杯」的創意和「象鼻」的比喻,生動形象地展示了蓮葉酒杯的獨特之處。後半部分通過「麝臍入水透肌香」等句,進一步以香氣和觸感來增強避暑時的愉悅感受。結尾提及黃庭堅的詩句,增添了文化底蘊和情感的深度,體現了詩人對前人詩意的繼承與發揚。
陸文圭
宋元間常州江陰人,字子方。博通經史百家及天文、地理、律歷、醫藥、算數之學。宋度宗鹹淳初,中《春秋》鄉選。宋亡,隱居城東,學者稱牆東先生。元仁宗延祐時,再中鄉舉。爲文融會經傳,縱橫變化,莫測其涯際,東南學者皆宗師之。朝廷數聘,以老疾辭。有《牆東類稿》。
► 658篇诗文
陸文圭的其他作品
相关推荐
- 《 瓶花 》 —— [ 明 ] 屈大均
- 《 洪武十九年夏五月不雨廣信郡太守番禺彭公推府靈臺李公率所屬及父老民人禱於羣祠祝詞甫畢甘雨隨至三日之間四 》 —— [ 明 ] 鄭真
- 《 五月下旬大熱晦日夜得雨明旦涼甚 》 —— [ 宋 ] 陸游
- 《 辛亥夏五月自香港重游日本寓任甫須磨雙濤園築室同居與任甫離居者十三年檳榔嶼香港一再見亦於今八年矣兒女生 》 —— [ 清 ] 康有爲
- 《 乙卯五月重至西湖口號 》 —— [ 清 ] 沈曾植
- 《 乙丑仲夏,挈眷歸江城,寄居毘巷,重九後遷歸老宅因寫東籬圖以紀事七首 其四 》 —— [ 清 ] 陳式金
- 《 仲夏郊外作 》 —— [ 清 ] 朱孝純
- 《 五月砧聲 》 —— [ 明 ] 孫繼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