仲秋二十八大墟道中念五節再期感吟二律

潮水同歸事若何,傷心咫尺蔽幽蘿。 飛華幾散漻天色,落葉空隨瘴海波。 獨恨三秋霜與露,誰憐百歲爾和他。 已能夢接今如此,未必形銷遂可磨。
拼音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註釋

  • 仲秋:秋季的第二個月,即農曆八月。
  • 大墟:大的集市或市場。
  • 咫尺:比喻距離很近。
  • 幽蘿:幽深的藤蘿,常用來形容隱蔽或幽暗的地方。
  • 漻天色:形容天空的清澈或明淨。
  • 瘴海波:指瘴氣瀰漫的海域,常用來形容南方溼熱地區。
  • 獨恨:獨自感到遺憾。
  • 三秋:指秋季的第三個月,即農曆九月,也泛指整個秋季。
  • 百歲:指一生或整個生命。
  • 夢接:夢境中相接,指夢中相見。
  • 形銷:形體消逝,指死亡。

翻譯

仲秋時節,我同歸潮水,心中所思所感如何呢?我感到傷心,因爲近在咫尺卻像是被幽深的藤蘿所遮蔽。飛舞的花瓣散落在清澈的天空中,落葉則隨瘴氣瀰漫的海波漂流。我獨自遺憾於這秋霜和露水,誰又能憐憫我這一生中的你和他呢?夢境中我們能夠相遇,現實中卻未必能如此,即使形體消逝,這份情感也未必能夠磨滅。

賞析

這首作品描繪了仲秋時節的景象,通過潮水、飛花、落葉等自然元素,表達了詩人對時光流逝和人生無常的感慨。詩中「獨恨三秋霜與露,誰憐百歲爾和他」一句,深刻反映了詩人對生命中重要人物的思念與遺憾,以及對生命意義的沉思。整首詩語言凝練,意境深遠,情感真摯,展現了詩人對人生和自然的深刻感悟。

郭之奇

明廣東揭陽人,字仲常。崇禎元年進士。累遷至詹事府詹事。後隱居南交山中,結茅屋數椽,著述其中。有《稽古篇》一百卷。 ► 1900篇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