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属合集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註釋
- 中元:指農曆七月十五日,中元節。
- 謁陵:到陵墓前拜謁。
- 逗晚:臨近傍晚。
- 攀髯(pān rán):傳說黃帝鑄鼎於荊山下,鼎成,有龍下迎,黃帝乘之昇天,羣臣後宮從上者七十餘人。餘小臣不得上龍身,乃持龍髯,而龍髯拔落,並墮黃帝之弓。百姓遂抱其弓與龍髯而號哭。後用爲追隨皇帝或哀悼皇帝去世的典故。
- 鵷侶(yuān lǚ):比喻朝臣。
- 墨卿:文人的別稱。
- 夐(xiòng):遠。
翻譯
臨近傍晚鄰家的鐘聲忽然報告天晴了,我已經在雨中走了三天的泥濘路。想要追隨皇帝卻只是空想,如今只能空自像那鵷鷺般的朝臣,又有誰能像文人墨士那般寫出好的賦文呢。擡頭仰望,那紅日照耀着遙遠的宮殿,希望不要有浮雲出現使得四周的山峯被遮蔽。我奉辭前去,卻擔心寫詩有誤,於是握筆頻頻,等待着黎明的到來,希望能獲得靈感。
賞析
這首詩是作者在中元節謁陵後,友人以詩相送,作者次韻留別之作。詩中描繪了作者在雨中行走多日後終於迎來晴天的情景,同時也表達了對朝廷的敬仰和對自己創作的嚴謹態度。首聯通過「逗晚」「報晴」「踏泥行」等詞語,營造出一種雨後天晴的氛圍,也暗示了行程的艱辛。頷聯中「攀髯空復」表達了對皇帝的追隨之願難以實現,「奏賦誰當」則體現了對文學才華的追求和對自己的期望。頸聯以「紅日」「三殿夐」展現出朝廷的威嚴和遙遠,「浮雲莫遣」則表達了對前路明朗的期望。尾聯中「奉辭卻恐題詩誤」體現了作者對此次行程和創作的重視,「把筆頻教候啓明」則表現出他對靈感的渴望和對完美作品的追求。整首詩意境深遠,情感真摯,語言優美,展現了作者的文學功底和思想情感。
顧清
明松江府華亭人,字士廉,號東江。弘治六年進士。授編修,進侍讀。平生以名節自勵。正德初劉瑾擅權,同邑張文冕附之爲顯宦,清即絕不與通。瑾銜之,出爲南京兵部員外郎。瑾誅,累遷禮部右侍郎。前後請立太子、罷巡幸,疏凡十數上。嘉靖初以禮部尚書致仕,卒諡文僖。工書,筆致清勁。有《松江府志》、《傍秋亭雜記》、《東江家藏集》。
► 1622篇诗文
顧清的其他作品
- 《 次韻答張拱辰 》 —— [ 明 ] 顧清
- 《 生辰用味苓韻 》 —— [ 明 ] 顧清
- 《 羅先生歸田八景爲賦其四三顧書檯 》 —— [ 明 ] 顧清
- 《 冬夜四清次孚若韻煮茶 》 —— [ 明 ] 顧清
- 《 次韻用常有懷見寄兼送三兒失舉還京因以自嘆之作二首 》 —— [ 明 ] 顧清
- 《 丙子元日示雲孫時其弟應芝將晬陽寅辰錄四 》 —— [ 明 ] 顧清
- 《 鄒邦輔求詩爲塾師吳晉卿壽 》 —— [ 明 ] 顧清
- 《 慶成宴上作和伯明侍御 》 —— [ 明 ] 顧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