飽節歌
水田早稼喜秋熟,貧家富貴勤入谷。
今年春旱田又蜮,蘧篨倉箱多不足。
富家有田僦貧人,聚斂衆入積陳陳。
日夕酒牲宴戚鄰,俯顧妻子亦欣欣。
貧家半歲力苦辛,秋夕不得飽昏晨。
多田多種谷不少,田空稼收谷亦了。
二三黃小牽母啼,求人鬥粟似珠璣。
母得粟歸兒莫哭,今朝飽節免空腹。
哀哉蒼生苦無祿,安得水火變米穀。
拼音
分享图
朗读
所属合集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註釋
飽節:指能夠吃飽的節日或時刻。 稼(jià):種植穀物,亦泛指農業勞動。 蜮(yù):這裏指災害、蟲害。 蘧篨(qú chú):用葦或竹編成的粗席,這裏指裝糧食的器物。 僦(jiù):租賃。 陳陳:指舊的糧食堆積很多。 牲:供祭祀用的家畜。
翻譯
水田裏早種的莊稼喜歡在秋天成熟,貧窮人家和富貴人家都勤奮地收穫穀物。今年春天干旱,田地又遭蟲害,裝糧食的器具大多都裝不滿。富貴人家有田就租賃給貧窮的人,他們聚集衆人的收穫,使舊糧食堆積得很多。從早到晚用酒和家畜宴請親戚鄰居,低頭看着妻子兒女也十分高興。貧窮人家半年來努力辛苦勞作,秋夜早晚都不能吃飽。擁有很多田地並種植不少穀物,但田地荒蕪時,莊稼收穫時,穀物也都沒有了。兩三個黃瘦的小孩牽着母親啼哭,向人求一斗粟米就像求珍珠美玉一樣困難。母親得到粟米歸來孩子不要哭了,今天這個能吃飽的時刻免得肚子空空。悲哀啊,百姓痛苦沒有福分,怎樣才能讓水和火變成米和谷呢?
賞析
這首詩通過對比貧富人家的生活狀況,深刻地反映了社會的不公和百姓的苦難。詩中描繪了富貴人家田多糧足,生活富足,終日宴飲歡樂;而貧窮人家辛勤勞作半年,卻依然食不果腹,孩子飢餓啼哭的悲慘景象。作者對貧苦百姓的遭遇表示了深切的同情,同時也對社會的不平等現象進行了批判。最後一句「哀哉蒼生苦無祿,安得水火變米穀」,表達了作者對百姓能夠過上溫飽生活的渴望,具有強烈的現實關懷。整首詩語言樸實,情感真摯,具有深刻的社會意義。
薛雍
薛雍,字子容,號拯庵,一號南潮。饒平人。亹子。明世宗嘉靖十年(一五三一)舉人,以親老不赴南宮試。親沒,數次會試不第。嘗讀書蓮花山,從楊少默受良知之學,復留心經世,旁及天官律歷。未仕而卒。有《南潮詩集》、《拯庵文集》。清康熙《潮州府志》卷九上有傳。
► 21篇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