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秋

· 黃佐
玉河楊柳已蕭蕭,羈思逢秋轉寂寥。 親舍每疑雲外近,長安翻覺日邊遙。 浮名肯似蓴鱸美,壯志寧隨髀肉消。 自笑行藏渾未卜,巫陽堪問竟誰招。
拼音

所属合集

#七月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註釋

  • 玉河:指清澈的河流。
  • 羈思:指旅人的思鄉之情。
  • 親舍:指家鄉的親人居住的地方。
  • 長安:古代中國的首都,這裏指代京城或遠大的前程。
  • 日邊:指太陽升起的地方,比喻遙遠的京城。
  • 蓴鱸:蓴菜和鱸魚,常用來比喻家鄉的美味,這裏指代家鄉的溫馨和美好。
  • 髀肉:大腿上的肉,這裏比喻壯志未酬。
  • 行藏:指人的行爲和隱藏的志向。
  • 巫陽:古代神話中的巫山之陽,這裏比喻難以預料的未來。

翻譯

玉河邊的楊柳已經蕭瑟,秋天的到來讓旅人的思鄉之情更加深沉。 家鄉的親人彷彿就在雲外不遠,而遠大的前程卻感覺像是在太陽升起的地方那樣遙遠。 虛名怎麼比得上家鄉的蓴菜和鱸魚美味,壯志怎能隨着大腿上的肉消逝。 自嘲自己的行爲和隱藏的志向完全無法預知,巫山的陽光下,誰能預料未來的命運。

賞析

這首作品描繪了秋天旅人的思鄉之情和對未來的迷茫。詩中,「玉河楊柳已蕭蕭」以景入情,烘托出秋天的蕭瑟和旅人的孤寂。通過對「親舍」與「長安」的對比,表達了家鄉的親近與前程的遙遠,體現了詩人對家鄉的眷戀和對未來的不確定感。末句「巫陽堪問竟誰招」則以神話中的巫山之陽象徵未知的未來,表達了詩人對命運的無奈和對未來的迷茫。整首詩情感深沉,語言凝練,展現了詩人對人生境遇的深刻感悟。

黃佐

明廣東香山人,字才伯,號泰泉。正德十六年進士,選庶吉士,授編修。出爲江西提學僉事,旋改督廣西學校。棄官歸養,久之起右春坊右諭德,擢侍讀學士,掌南京翰林院事。與大學士夏言論河套事不合,尋罷歸,日與諸生論道。學從程、朱爲宗,學者稱泰泉先生。所著《樂典》,自謂泄造化之祕。卒,贈禮部右侍郎,諡文裕。 ► 1002篇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