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啼烏

鳳凰臺邊霜月孤,鳳凰不見棲慈烏。慈烏夜半驚相呼,啞啞千聲爲返哺。 天清露滴櫧葉枯,寒飆颯颯生長吁。攬衣中庭步踟躕,繄爾有母我獨無。 母遐棲處在何處,我母仙遊天上去。母去那知兒獨悲,兒悲那得母重顧。 母不顧兒可奈何,卮匜欲飲口澤多。門人爲餘廢蓼莪,長裾欲絕鹹蹉跎。 君不見捧檄入門動顏色,何人相候不相識。舉賢不再上公車,始知向來爲親屈。 又不見百里負米良亦艱,養親須及怡親顏。一朝南遊列鼎食,思親不逮徒長嘆。 慈烏慈烏莫更啼,啼來使我沾裳衣。我沾裳衣非汝知,生前盡力死盡思。 夜啼祇作無益悲,明朝且去投高枝。
拼音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註釋

鳳凰:傳說中的神鳥,象徵吉祥和美好 慈烏:烏鴉,這裏指母烏鴉 櫧(zhū):古代樹木名,即槲櫟 颯颯(sà sà):形容風聲 攬衣:攏起衣袖 繄爾(yǐ ěr):如此 卮匜(zhī yí):古代盛酒的器皿 廢蓼莪(fèi liǎo é):指廢棄的蔬菜 長裾(cháng jū):長衣 蹉跎(cuō tuó):形容行走時搖搖擺擺 捧檄(pěng xí):舉着檄文(古代官方文書)入宮 顏色:容貌 列鼎食:指在官府享受高官待遇 怡親:使親人快樂

翻譯

鳳凰臺旁,月色寒霜下,鳳凰不見蹤影,只有孤獨的烏鴉。深夜裏,烏鴉驚恐地啼叫,發出無聲的呼喚,千聲啼叫只爲了回來哺育幼鳥。清晨,露珠滴落在櫧樹葉上,寒風呼嘯,生長的嘆息。我在庭院裏徘徊,身旁只有母親的影子,我卻獨自一人。母親如今在何方棲息,她已成仙飛上天空。母親離去,孩子卻獨自悲傷,孩子的悲傷,母親又怎能知曉。母親不再回頭看孩子,孩子該何去何從,只能口渴時喝口澤水。門人們爲我廢棄了庭院裏的蓼莪,長衣欲絕,行走間搖搖擺擺。你是否看見我拿着檄文進門時的表情,等候的人卻不認識我。我雖然有才華,卻再也不能登上公車,才明白過去爲了親人所受的屈辱。又看不見百里之外負米的艱辛,養活親人要看到他們快樂的笑容。有一天南遊享受高官待遇,卻思念親人不及,只能長嘆。烏鴉啊,烏鴉啊,不要再啼叫了,你的啼聲濺溼了我的衣裳。我的衣裳溼了,你卻不知道,生前竭盡全力,死後仍然思念。夜晚的哀鳴只會帶來無益的悲傷,明天早晨我將離開,投身高高的樹枝。

賞析

這首古詩以慈烏夜啼爲主題,表達了孤獨、思念和無奈之情。詩人通過描繪鳳凰臺邊的景色和慈烏的哀鳴,展現了人與自然之間的聯繫,以及親情之深。詩中對母親的思念和無法割捨的情感,讓人感受到生命中親情的珍貴和無法言說的痛苦。整首詩情感真摯,意境深遠,通過對烏鴉的描繪,表達了詩人內心深處的孤獨和無助,同時也反映了人與親人之間的牽掛和依戀。

胡庭蘭

胡庭蘭,或作胡廷蘭,字伯賢,號桐江。增城人。曾師事王希文。明世宗嘉靖二十八年(一五四九)解元,二十九年(一五五〇)進士。授南京戶部主事,遷北京陝西司員外郎,萬曆八年(一五八○)督學閩中,時倭寇圍福州,廷蘭守城破寇有功,而忌者議其越俎代庖,乃以僉事整飭,兵備雲南。以監軍指揮擒賊,功尤大。因忌者構陷,遽移疾歸,遂不復出。嘗講學鳳台,合王、湛之旨而一之。著有《相江集》。明郭棐《粵大記》卷一八、清道光《廣東通志》卷二八一有傳。 ► 23篇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