樂天見示傷微之敦詩晦叔三君子皆有深分因成是詩以寄
吟君嘆逝雙絕句,使我傷懷奏短歌。
世上空驚故人少,集中惟覺祭文多。
芳林新葉催陳葉,流水前波讓後波。
萬古到今同此恨,聞琴淚盡欲如何。
拼音
所属合集
譯文
吟誦起您哀悼亡友的兩首絕句,使我心中悲傷地寫成這首短歌。我徒然驚歎世上的老朋友越來越少,只覺得文集中的祭文卻越來越多。芳林中新葉不斷催換着舊葉,流水裏前波總是讓位給後波。從古到今,人人都有哀悼死者的憾事,您即使爲亡友流盡眼淚,又將如何?
注釋
集:指文集。
芳林:長滿花草的樹林。
陳葉:枯葉。
聞琴淚盡:聽到琴聲而流盡眼淚
賞析
詩題中“見”字是“我”的意思,即劉禹錫自己,樂天即白居易,根據詩題可知:白居易感傷好友元稹(字微之)、崔羣(字敦詩)、崔玄亮(字晦叔)相繼去世,寫了兩首絕句給好友劉禹錫,劉禹錫看到詩後,寫了這首詩作爲酬答。
首聯,寫即指讀了白居易寄來的兩首絕句,後有感於友朋之離世,亦作詩抒發感慨。
頷聯,寫到友人一一離開人間,祭文所做自然增加,以致文集中祭文最多,對於友人去世之傷痛無奈之情,自己的孤獨之感溢於言表。
頸聯乃千古名句,亦最能體現劉禹錫的哲學思想。本義指春天裏,茂盛的樹林新長出的葉子,催換着老葉、舊葉;江河中,奔騰的流水前面的退讓給後起的波浪。這裏“陳葉”、“前波”可指微之、敦詩、晦叔等已經去世的好友,也可指舊事物。“新葉”、“後波”可指“晚輩”亦可指新事物。這一聯我以爲,至少包含了這些哲學思想:
新事物的產生舊事物的消亡有它的客觀必然性,是不以人的意志爲轉移的。這是事物發展的必然規律。無論是個人還是國家、民族概莫能外。體現了劉禹錫能夠以發展的眼光來看問題,發展是必然的,運動是絕對的,靜止是相對的。
既然規律是不以人的意志爲轉移的,人們就要順應、利用規律。人不能創造規律也不能消滅規律。劉禹錫有感於友人的去世,悲痛之餘,他想到的也許就是尊重逝者、善待生者,以及生者應該珍惜生命好好的地活下去。沒有陳葉就不會有新葉,沒有前波亦不會有後波,新舊事物不是絕然對立的,不是毫無關係的。新事物中包含了舊事物中的優秀成分,舊事物中孕育了新事物的某些基因。二者是辨證統一的關係。也見劉禹錫已經既有辯證思想,暗合對立統一規律。他在《酬樂天揚州初逢席上見贈》中的名句“沉舟側畔千帆過,病樹前頭萬木春”也體現了這一規律。
這兩句詩還可以看出劉禹錫在認清上述規律後,體現出的樂觀豁達的人生觀。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註釋
- 樂天:指白居易,字樂天。
- 見示:給我看。
- 傷:哀悼,爲……悲傷。
- 微之:元稹的字。
- 敦詩:崔羣的字。
- 晦叔:崔玄亮的字。
- 深分:深厚的情分。
- 雙絕句:白居易寫了兩首悼念友人的絕句給劉禹錫看。
- 奏短歌:創作這首短詩。「奏」有創作、抒發之意。
- 空驚:徒然驚訝。
- 集中:詩集中。
- 芳林:長滿花草樹木的樹林 。
- 陳葉:舊葉。
- 聞琴淚盡:三國時,呂安與嵇康交情很深。嵇康被殺後,呂安一次經過嵇康舊居,聽到鄰人彈琴,不禁思念起嵇康,悲傷得落下淚來。這裏用此典故表示對友人離世的悲痛。
翻譯
吟誦着您哀悼亡友的兩首絕句,讓我滿心傷感而寫下這首短歌。 人活世上只是徒然驚訝老朋友越來越少,翻閱詩集中只覺得祭文篇目繁多。 樹林裏新生的樹葉催促着舊葉凋零,奔騰的流水前面的波浪爲後面的波浪讓路。 從古到今人們都同樣抱憾於友人的離世,即便像聞琴而淚盡那樣悲痛又能如何。
賞析
這首詩是劉禹錫爲酬答白居易而作。開篇即表明讀了白居易哀悼友人的詩後,自己內心傷感不已,從而作詩寄情。頷聯「世上空驚故人少,集中惟覺祭文多」,通過「空驚」「惟覺」等詞,真切地表達出對老友逝去的沉痛和無奈,以人事變化之感,凸顯出時光匆匆與生命的無常。頸聯「芳林新葉催陳葉,流水前波讓後波」是千古名句,以自然景象「新葉催陳葉」「前波讓後波」爲喻,形象地表現出新陳代謝的自然規律,蘊含着深刻的哲理。一方面,它揭示了生命的交替和世間萬物的運轉不息;另一方面,也在慰藉友人,不要過度沉溺於悲傷,表達出一種豁達的情懷。尾聯「萬古到今同此恨,聞琴淚盡欲如何」,詩人將個人的傷痛置於歷史的長河中,指出友人離世的遺憾自古以來皆是如此,即便傷痛到像典故中那樣淚盡也無濟於事,既道出了悲痛之情的深沉,又有一種超脫哀傷的曠達態度 ,整首詩既有對友人去世的沉痛哀悼,又有對人生規律的思考,情感真摯且富有理趣。

劉禹錫
劉禹錫,字夢得,唐朝洛陽(今河南省洛陽)人,唐朝文學家,哲學家,自稱是漢中山靖王后裔,曾任監察御史,是王叔文政治改革集團的一員。唐代中晚期著名詩人,有“詩豪”之稱。他的家庭是一個世代以儒學相傳的書香門第。政治上主張革新,是王叔文派政治革新活動的中心人物之一。後來永貞革新失敗被貶爲朗州司馬(今湖南常德)。據湖南常德歷史學家、收藏家周新國先生考證劉禹錫被貶爲朗州司馬其間寫了著名的“漢壽城春望”。
► 822篇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