權攝昭應早秋書事寄元拾遺兼呈李司錄
夏閏秋候早,七月風騷騷。
渭川煙景晚,驪山宮殿高。
丹殿子司諫,赤縣我徒勞。
相去半日程,不得同遊遨。
到官來十日,覽鏡生二毛。
可憐趨走吏,塵土滿青袍。
郵傳擁兩驛,簿書堆六曹。
爲問綱紀掾,何必使鉛刀。
拼音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註釋
- 權攝昭應:暫時擔任昭應縣的職務。
- 拾遺:唐代官職名,負責進諫和補正皇帝的過失。
- 司錄:唐代官職名,負責記錄和整理文書。
- 渭川:即渭河,流經長安的一條重要河流。
- 驪山:位於今陝西省西安市臨潼區,是著名的風景名勝區。
- 丹殿:指皇宮中的重要建築。
- 赤縣:指京城及其周邊地區。
- 二毛:指白髮,比喻年老。
- 趨走吏:指忙碌奔波的低級官吏。
- 郵傳:指傳遞文書的驛站系統。
- 六曹:唐代中央政府的六個部門。
- 綱紀掾:負責法律和紀律的官員。
- 鉛刀:比喻無用或低效的工具或人。
翻譯
夏天閏月使得秋天來得早,七月的風帶着涼意。 渭河邊的煙霧繚繞,晚霞中的驪山宮殿顯得格外高大。 我在皇宮中擔任諫官,而在京城周邊的我卻徒勞無功。 雖然我們相距只有半天的路程,卻不能一同遊玩。 到任已經十天了,照鏡子發現自己已經長出了白髮。 可憐那些忙碌奔波的官吏,他們的青袍上滿是塵土。 驛站系統繁忙,文書堆積如山。 我問那些負責法律和紀律的官員,爲何要使用像鉛刀一樣無用的人呢?
賞析
這首詩描繪了白居易在昭應縣任職時的感受和所見所聞。詩中通過對渭川煙景和驪山宮殿的描寫,展現了秋天的景色和宮廷的莊嚴。同時,詩人表達了自己在官場上的無奈和辛勞,以及對官場效率低下的不滿。詩中「覽鏡生二毛」一句,既表達了對時光流逝的感慨,也暗示了官場的壓力和辛勞。整首詩語言簡練,意境深遠,反映了白居易對官場生活的深刻體驗和獨到見解。

白居易
白居易,字樂天,晚年又號香山居士,河南新鄭(今鄭州新鄭)人,我國唐代偉大的現實主義詩人,中國文學史上負有盛名且影響深遠的詩人和文學家。他的詩歌題材廣泛,形式多樣,語言平易通俗,有“詩魔”和“詩王”之稱。官至翰林學士、左贊善大夫。有《白氏長慶集》傳世,代表詩作有《長恨歌》、《賣炭翁》、《琵琶行》等。白居易故居紀念館坐落於洛陽市郊。白園(白居易墓)坐落在洛陽城南香山的琵琶峯。
► 2963篇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