題天竺南院贈閒元旻清四上人

雜芳澗草合,繁綠巖樹新。 山深景候晚,四月有餘春。 竹寺過微雨,石徑無纖塵。 白衣一居士,方袍四道人。 地是佛國土,人非俗交親。 城中山下別,相送亦殷勤。
拼音

所属合集

#僧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註釋

  • 雜芳:各種芳香的花草。
  • 澗草:山澗邊的草。
  • :聚集,混合。
  • 繁綠:茂盛的綠色。
  • 巖樹:山岩上的樹。
  • 山深:山中深處。
  • 景候:景色和氣候。
  • 四月有餘春:四月份仍然有春天的氣息。
  • 竹寺:以竹林爲背景的寺廟。
  • 微雨:細雨。
  • 石徑:石頭鋪成的小路。
  • 纖塵:細小的塵埃。
  • 白衣:指穿着白衣的居士。
  • 方袍:僧侶穿的方形袍子。
  • 四道人:四位僧人。
  • 佛國土:佛教中的理想國度。
  • 俗交親:世俗的親戚朋友。
  • 殷勤:熱情周到。

翻譯

山澗邊的花草混合着各種芳香,山岩上的樹木新綠茂盛。山中深處,四月的景色和氣候仍然帶着春天的餘韻。

竹林中的寺廟剛經過一場細雨,石頭小路上沒有一絲塵埃。一位穿着白衣的居士與四位穿着方袍的僧人相遇。

這裏的地域是佛教的理想國度,人們之間不是世俗的親戚朋友關係。在城中山下分別時,相互送別也顯得非常熱情周到。

賞析

這首詩描繪了山中深處的靜謐景象,通過「雜芳澗草」、「繁綠巖樹」等自然元素,展現了四月的山林之美。詩中「竹寺過微雨,石徑無纖塵」進一步以細膩的筆觸勾勒出清新脫俗的環境。後文通過「白衣居士」與「方袍道人」的相遇,以及「佛國土」與「非俗交親」的對比,表達了詩人對佛教淨土的嚮往和對世俗的疏離感。結尾的「相送亦殷勤」則透露出人與人之間的深厚情誼,即使是在超脫世俗的環境中,人的情感依舊溫暖而真摯。

白居易

白居易

白居易,字樂天,晚年又號香山居士,河南新鄭(今鄭州新鄭)人,我國唐代偉大的現實主義詩人,中國文學史上負有盛名且影響深遠的詩人和文學家。他的詩歌題材廣泛,形式多樣,語言平易通俗,有“詩魔”和“詩王”之稱。官至翰林學士、左贊善大夫。有《白氏長慶集》傳世,代表詩作有《長恨歌》、《賣炭翁》、《琵琶行》等。白居易故居紀念館坐落於洛陽市郊。白園(白居易墓)坐落在洛陽城南香山的琵琶峯。 ► 2963篇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