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属合集
譯文
人生中見過的壯觀場面,除了大海的浪濤外,就是洞庭湖的波浪了。
西邊的太陽駕着洞庭湖的大浪就此沉沒,東邊卻又連接着拂曉的銀河。
傳說舜帝南巡到君山,黃帝張樂於洞庭湖,其遺址現今在哪呢。
只望見君山之下,狂風怒號、濁浪滔天,自古以來就一直存在。
注釋
洞庭湖:古稱雲夢、九江和重湖,處於長江中游荊江南岸,其名始於春秋、戰國時期,因湖中洞庭山(即今君山)而得名。
曙河:拂曉的銀河。
“虞巡”二句:《史記·五帝本紀》載“(虞舜)踐帝位三十九年,南巡狩,崩於蒼梧之野,葬於江南九疑,是爲零陵。軒樂:軒轅黃帝之樂。相傳黃帝作《雲門》、《大卷》、《咸池》之樂,乃張樂於洞庭,陰陽以之和,日月以之明。詎(jù):難道,豈。
君山:在今湖南嶽陽洞庭湖中,爲湖中衆小山之最有名者。昔秦始皇欲入湖觀衡山,遇風浪,至此山止泊,因號焉。
序
《洞庭湖》是唐代詩人元稹創作的五言律詩。此詩前兩聯寫洞庭波的浩蕩聲勢,第三聯寫關於洞庭湖的傳說,且對此隱隱表示懷疑以襯托洞庭波的險惡。最後一聯寫君山之下的狂風怒號、濁浪滔天“萬古多”,含蓄地表達了作者自己被貶謫後的隔世之感。全詩通篇以寫景的形式貫穿,但其中寓含的情感非常深沉,達到了景與情的和諧統一。
賞析
在洞庭湖詩歌中,多把描寫湖水與旅途艱辛及宦海浮沉相結合,表現出厭惡仕途而又無所適從的情懷。此詩亦是如此。
詩作寫景,起首便冒出“人生”二字,又以海濤比洞庭波,把洞庭波的浩蕩聲勢形容出來了。第二聯是對洞庭波的直接描寫,那吞吐日月星河的氣勢絲毫不遜於“氣蒸雲夢澤,波撼岳陽城”。第三聯似乎對傳說中的舜帝南巡到君山,黃帝張樂洞庭湖這荒蠻之地,隱隱表示懷疑。亦爲反用典故,以襯托洞庭波的險惡。最後一聯寫君山之下狂風怒號、濁浪滔天並不是偶然現象,而是自古以來經常發生的事。
然此詩也並非單純寫景,如果聯繫元稹生平事蹟來看,就會發現詩人巧地把情感寄寓在其中。元稹年少時曾因事貶江陵士曹參軍,徙通州司馬。“進同中書門下平章事,朝野雜然輕笑。”“附宦貴得宰相,居位才三月罷。晚彌沮,加廉節不飾雲。”從《新唐書》看,少年元稹是一個有正義、能諫諍之人,之所以“晚彌沮喪”,其實是他識透了宦海風波而採取的自保行爲。這首詩就表現了他對宦海風波的恐懼心理。“泛海”其實也就是宦海,洞庭波未嘗不就是宦海風波,而且這樣的風波時時刻刻都出現在他的身邊,一旦言行不慎,就可能葬身宦海之中。全詩以寫景的形式出現,但其中寓含的情感非常深沉。特別是最後“狂風萬古多”,更是含蓄地表示自己被貶謫後的隔世之感。
從此詩中可以看出,詩人心情受到了嚴重的壓抑,哀愁、憤慨、痛苦、困惑之情溢於言表。洞庭湖的美景成爲觸動其悲思的琴絃,發而爲詩,便出現了美景與哀思的和諧統一了。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註釋
- 泛海:乘船在海上航行。
- 駕浪:駕馭波浪,形容船隻在波濤中行駛。
- 沉西日:太陽沉入西方的地平線,指日落。
- 吞空:形容天空被雲霧或水汽所遮蔽。
- 接曙河:連接着黎明的銀河,指天將亮時的星空。
- 虞巡:指古代帝王巡視四方。
- 軒樂:指帝王的車駕和樂舞。
- 詎:豈,表示反問。
- 君山:洞庭湖中的一座山。
翻譯
人生若不是乘船在海上航行,便會來到洞庭湖的波浪之中。 船隻駕馭着波浪,看着西邊的太陽沉沒,天空被雲霧吞噬,連接着黎明的銀河。 古代帝王的巡視究竟在哪裏?帝王的車駕和樂舞又豈曾經過此地? 唯有在君山之下,狂風自古以來就吹得特別多。
賞析
這首作品通過描繪洞庭湖的壯闊景象,表達了詩人對人生旅途的感慨。詩中,「泛海」與「洞庭波」形成對比,展現了不同的旅行體驗。後兩句通過對自然景觀的描繪,暗示了時間的流逝和歷史的變遷。最後,詩人以君山下的狂風爲喻,抒發了對歷史長河中人事無常的感慨。整首詩語言凝練,意境深遠,表達了詩人對人生和歷史的深刻思考。

元稹
元稹,字微之,別字威明,唐洛陽人(今河南洛陽)。父元寬,母鄭氏。爲北魏宗室鮮卑族拓跋部後裔,是什翼犍之十四世孫。早年和白居易共同提倡“新樂府”。世人常把他和白居易並稱“元白”。
► 893篇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