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属合集
序
《抱朴子外篇》則主要談論社會上的各種事情,屬於道家政治範疇,也反映了葛洪道本儒末的思想軌跡。其內容可具體概括爲:論人間得失,譏刺世俗,講治民之法;評世事臧否,主張藏器待時,克己思君;論諫君主任賢能,愛民節慾,獨掌權柄;論超俗出世,修身著書等。總之,《抱朴子》將玄學與道教神學,方術與金丹、丹鼎與符、儒學與仙學統統納爲一體之中,從而確立了道教神仙理論體系。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注釋
- 澹泊:也作“淡泊”,安靜而不貪圖功名利祿。
- 慆(tāo)慢:放縱懈怠。
繙譯
君子的行爲操守,依靠內心安靜來脩養身心,依靠儉樸的作風來培養品德。不恬靜寡欲就無法明確志曏,不排除外來乾擾就無法達到遠大目標。學習必須靜心專一,而才乾來自學習。所以不學習就無法增長才乾,沒有志曏就無法使學習有所成就。放縱嬾散就不能振奮精神,急躁冒險就不能陶冶性情。年華隨時光而飛馳,意志隨嵗月而流逝,最終枯敗零落,大多不接觸世事、不爲社會所用,衹能悲哀地坐守著那窮睏的居捨,那時悔恨又怎麽來得及!
賞析
這篇《誡子書》是諸葛亮寫給其子諸葛瞻的一封家書,全文短短八十六字,卻闡述了脩身養性、治學做人的深刻道理。開篇提出“夫君子之行,靜以脩身,儉以養德”,強調了甯靜、節儉對於品德脩養的重要性。接著指出要有明確的志曏和甯靜的心態才能實現遠大目標。然後強調學習的重要性,以及放縱懈怠和急躁的危害。最後警示人們要珍惜時光,不要等到年老才後悔莫及。文章言簡意賅,字字珠璣,道理深刻,對後世有著深遠的影響,至今仍然是脩身立志的名篇。

諸葛亮
諸葛亮,字孔明,號臥龍,漢族,琅琊陽都(今山東臨沂市沂南縣)人,三國時期蜀漢丞相、傑出的政治家、軍事家、發明家、文學家。在世時被封爲武鄉侯,死後追諡忠武侯,東晉政權特追封他爲武興王。諸葛亮爲匡扶蜀漢政權,嘔心瀝血,鞠躬盡瘁,死而後已。其代表作有《前出師表》、《後出師表》、《誡子書》等。曾發明木牛流馬等,並改造連弩,可一弩十矢俱發。於234年在陝西省岐山縣五丈原逝世。成都、漢中、南陽等地有武侯祠,杜甫作《蜀相》贊諸葛亮。
► 61篇诗文
諸葛亮的其他作品
- 《 前出師表 》 —— [ 三國 ] 諸葛亮
- 《 將苑 · 卷一 · 逐惡 》 —— [ 三國 ] 諸葛亮
- 《 將苑 · 卷一 · 軍蠹 》 —— [ 三國 ] 諸葛亮
- 《 將苑 · 卷二 · 西戎 》 —— [ 三國 ] 諸葛亮
- 《 將苑 · 卷二 · 便利 》 —— [ 三國 ] 諸葛亮
- 《 將苑 · 卷一 · 將剛 》 —— [ 三國 ] 諸葛亮
- 《 將苑 · 卷一 · 擇材 》 —— [ 三國 ] 諸葛亮
- 《 將苑 · 卷二 · 擊勢 》 —— [ 三國 ] 諸葛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