譯文
孟子說:“仁德的言語趕不上仁德的聲譽深入人心,良好的政治趕不上良好的教化深入民心。良好的政治,百姓畏懼它;良好的教化,百姓熱愛它。良好的政治可以得到百姓的財富,良好的教化可以得到百姓的心。”
注釋
仁聲:即仁聞,仁德的聲譽。
賞析
本章論爲政者當用仁德之實感化百姓。
孟子講了四個概念:仁言與仁聲,善政與善教。他認爲,仁德之言固可教化百姓,但若爲政者自己有仁德之實,而不僅僅用言語教育別人,老百姓纔會真心向往仁德。良好的政治會使百姓害怕而按時交稅,故國家可以得民財,但若用良好的教育感化百姓,就會得到老百姓的衷心擁護。那麼,什麼樣的教育才是最好的教育呢?是仁聲,即爲政者由仁德之實而獲得的仁德聲譽。以儒者的眼光來看,心服纔是真服。法治是不得已而爲之,德治纔是根本所在。
“得民財者,百姓足而君無不足也;得民心者,不遺其親,不後其君也。”
孟子
孟子,名軻,或字子輿,華夏族(漢族),鄒(今山東鄒城市)人。他是孔子之孫孔伋的再傳弟子。孟子是戰國時期偉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學派的代表人物。與孔子並稱“孔孟”。後世追封孟子爲“亞聖公”,尊稱爲“亞聖”,其弟子及再傳弟子將孟子的言行記錄成《孟子》一書,屬語錄體散文集,是孟子的言論彙編,由孟子及其弟子萬章共同編寫完成。
► 271篇诗文
孟子的其他作品
- 《 孟子 · 第十一卷 · 告子上 · 第九節 》 —— [ 周 ] 孟子
- 《 孟子 · 第八卷 · 離婁下 · 第二十六節 》 —— [ 周 ] 孟子
- 《 孟子 · 第八卷 · 離婁下 · 第三十二節 》 —— [ 周 ] 孟子
- 《 孟子 · 第七卷 · 離婁上 · 第二十二節 》 —— [ 周 ] 孟子
- 《 孟子 · 第二卷 · 梁惠王下 · 第十四節 》 —— [ 周 ] 孟子
- 《 孟子 · 第七卷 · 離婁上 · 第十四節 》 —— [ 周 ] 孟子
- 《 孟子 · 第五卷 · 滕文公下 · 第一節 》 —— [ 周 ] 孟子
- 《 孟子 · 第十三卷 · 盡心上 · 第十二節 》 —— [ 周 ] 孟子
相关推荐
- 《 孟子 · 第八卷 · 離婁下 · 第十七節 》 —— [ 周 ] 孟子
- 《 孟子 · 第十三卷 · 盡心上 · 第二十八節 》 —— [ 周 ] 孟子
- 《 孟子 · 第十二卷 · 告子下 · 第三節 》 —— [ 周 ] 孟子
- 《 孟子 · 第十三卷 · 盡心上 · 第三十四節 》 —— [ 周 ] 孟子
- 《 論語 · 學而篇 · 第五章 》 —— [ 周 ] 孔子
- 《 中庸 · 第三十章 》 —— [ 周 ] 子思
- 《 孟子 · 第十四卷 · 盡心下 · 第六節 》 —— [ 周 ] 孟子
- 《 孟子 · 第八卷 · 離婁下 · 第十二節 》 —— [ 周 ] 孟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