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属合集
譯文
最好是春風輕拂景色宜人的湖上亭,亭邊柳條搖盪藤蔓攀牽撩惹着離情。
枝頭黃鶯在這裏久住我們幾乎相識,將要分別它向我頻頻啼叫了四五聲。
注釋
移家:搬家。
好是:一作“好去”。
渾:簡直,幾乎。
頻啼:連續鳴叫。四五聲:一作“三五聲”。
序
《移家別湖上亭》是唐代詩人戎昱在搬家時所作的一首七絕。詩人採用擬人化的表現手法,創造全詩如童話般的意境。首句先寫湖上舊居的春日風光好,後三句賦予柳條藤蔓、黃鶯以人的情感,並使主客移位,巧妙而含蓄地表達了詩人對湖上亭的依戀之情。此詩用字非常講究情味,所用的擬人化寫法也被後人廣泛採用。
賞析
此詩抒寫對故居一草一木依戀難捨的深厚感情。全詩是說,春風駘蕩,景色宜人,我來辭別往日最喜愛的湖上亭。微風中,亭邊柳條、藤蔓輕盈招展,彷彿是伸出無數多情的手臂牽扯我的衣襟,不讓我離去。這情景真叫人愁牽恨惹,不勝留戀;住了這麼久了,亭邊柳樹枝頭的黃鶯,也跟我是老相識了。在這即將分離的時刻,別情依依,鳴聲悠悠,動人心絃,使人久久難於平靜。
詩人採用擬人化的表現手法,創造了這一童話般的意境。詩中的一切,無不具有生命,帶有情感。這是因爲戎昱對湖上亭的一草一木是如此深情,以致在他眼裏不只是自己不忍與柳條、藤蔓、黃鶯作別,柳條、藤蔓、黃鶯也象他一樣無限癡情,難捨難分。他視花鳥爲摯友,達到了物我交融、彼此兩忘的地步,故能憂樂與共,靈犀相通,發而爲詩,才能出語如此天真,詩趣這般盎然。
這首詩的用字,非常講究情味。用“系”字抒寫不忍離去之情,正好切合柳條、藤蔓修長的特點,又寫出柳條藤蔓牽衣拉裾的動作,又符合春日和風拂拂的情景,表現它們依戀主人不忍主人離去的深情。用“啼”字既符合黃鶯鳴叫的特點,又似殷殷挽留、悽悽惜別,讓人聯想到離別的眼淚。這種擬人化的寫法也被後人廣泛採用。宋人周邦彥“長條故惹行客,似牽衣待話,別情無極”,王實甫《西廂記》“柳絲長,玉驄難系”、“柳絲長,咫尺情牽惹”等以柳條寫離情,都是與這首詩中“柳條藤蔓系離情”的擬人化寫法一脈相承。“啼”字既指黃鶯的啼叫,又似殷殷挽留、悽悽惜別,也容易使人聯想到辭別時離人傷心的啼哭。一個“啼”字,兼言情景兩面,而且體物傳神,似有無窮筆力,正是斫輪老手的高妙之處。
戎昱
戎昱(róngyù),唐代詩人。荊州(今湖北江陵)人,郡望扶風(今屬陝西)。少年舉進士落第,遊名都山川,後中進士。寶應元年,從滑州、洛陽西行,經華陰,遇見王季友,同賦《苦哉行》。大曆二年秋回故鄉,在荊南節度使衛伯玉幕府中任從事。後流寓湖南,爲潭州刺史崔瓘、桂州刺史李昌巙幕僚。建中三年居長安,任侍御史。翌年貶爲辰州刺史。後又任虔州刺史。晚年在湖南零陵任職,流寓桂州而終。中唐前期比較注重反映現實的詩人之一。名作《苦哉行》寫戰爭給人民帶來災難。羈旅遊宦、感傷身世的作品以《桂州臘夜》較有名。
► 120篇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