寒花葬志
婢,魏孺人媵也。嘉靖丁酉五月四日死,葬虛丘。事我而不卒,命也夫!
婢初媵時,年十歲,垂雙鬟,曳深綠布裳。一日,天寒,爇火煮荸薺熟,婢削之盈甌;餘入自外,取食之;婢持去,不與。魏孺人笑之。孺人每令婢倚几旁飯,即飯,目眶冉冉動。孺人又指予以爲笑。
回思是時,奄忽便已十年。吁!可悲也已!
拼音
所属合集
譯文
寒花是魏孺人的陪嫁的丫鬟。在嘉靖的丁酉年的五月四日死的,葬在虛丘。侍奉我而不能到最後,這是命運啊!
寒花剛嫁過來的時候,才十歲,低垂着兩個環形髮髻,拖着深綠色的裙子。有一天,天很寒冷,她點火煮熟了荸薺,削了皮盈滿瓦盆。我從外面回來,要取荸薺來吃,她端着荸薺離開,不給我吃。妻子魏孺人見了便笑這件事。妻子常常讓她靠在桌子旁邊吃飯,她吃飯時,眼睛慢慢地轉動。妻子又指着她那樣子對着我笑。
回想當時的情景,轉眼已經十年了。唉,真可悲呀!
注釋
寒花:婢女的名字。
魏孺人:作者的妻子魏氏。孺人,明清七品官的母親或妻子的封號。
媵(yìng):古代隨嫁的男女都稱爲媵。這裏指古代貴族隨嫁的女子。
嘉靖丁酉:嘉慶十六年(公元1537年)。嘉靖,明世宗朱厚熜年號(公元1522年—公元1566年)。
虛丘:古虛丘邑在今山東省境內。這裏的「虛丘」可能應爲「丘虛」,指荒地。
媵:陪嫁的人。
鬟:婦女梳的環形的髮髻。
曳:拖着,這裏是拉的意思。
爇(ruò):點火、點燃。
荸薺:多年生草本植物,可以吃。
盈甌:裝滿一盤,。
飯:喫飯。
冉冉:形容緩慢移動或飄忽迷離。
奄忽(yǎnhū):忽然,很快的。
序
《寒花葬志》是明代文學家歸有光的一篇散文。當時,作者的妻子魏孺人已經離開人世,而魏氏的陪侍丫環寒花也過早去世。文中通過追憶寒花的生前經歷,表達了作者對妻子深切的思念之情。
歸有光少年喪母,兩次喪妻,兒女或早夭,或長成之際猝然離世,使他在人生中體味到了太多的無奈與悲涼,所以他有時候會對千百年來爲人們深信不疑的“天命”產生懷疑,對天發出痛切悲愴的呼號。但更多時候,作爲深受儒家傳統思想影響的正統文人,他把這種種對人世的不公的憤恨與無奈化爲了一種哀而不傷的淡淡筆觸,向人們娓娓道來。如《寒花葬志》,便是明寫寒花,暗寫魏孺人。這種看似一帶而過的閒筆與淡筆,正是歸有光散文突出的特點。這種寫法,表面上容易被人忽略,但在這種刻意的淡化與壓抑之中,包含了作者深摯沉痛的情感和細膩豐富的心靈。
賞析
文章首節開頭三句就點明了寒花身分、死去時日和安葬處所。「魏孺人媵也」,寒花不是一般婢女,而是作者所摯愛的前妻的隨嫁婢女。「嘉靖丁酉五月四日死」,寒花時年僅十九歲,距魏孺人之死已四年。「葬虛丘」,寒花雖爲婢女,仍擇地鄭重營葬。起首點明亡婢的特殊身分,意在點明與作者的特殊關係。亡婢、亡妻幷述,因亡妻而及亡婢的愛屋及烏之情油然而生,因亡婢而及亡妻的追懷悼念之情亦隨之而出。這樣,旣暗示了「葬誌」的寫作動因,也開啓了下文對往事的回憶。領起了全篇。節末一句:「事我而不卒,命也夫!」長聲慨嘆,總寫悲情。這是敍事之後的感情逬發。本來寒花的隨侍左右尙可聊慰對亡妻的思念,而今她又不幸早逝,作者的感傷之情便無可遏止了。這裏的「命」,不僅指寒花的命運,也兼指魏孺人乃至多次應試、此時尙未中舉的作者本人命運。紅顔多薄命,生者亦坎坷,深沉的嘆息奠定了全文感情的基調。
文章主體在第二節,憶寒花三事、孺人兩笑。寒花三事:其一是初來時的打扮:「垂雙鬟,曳深綠布裳」。此記其稚態可憐。其二是削荸薺時的調皮:「予入自外,取食之,婢持去不與」。此述其嬌態可噱。其三是喫飯時的神情:「即飯,目眶冉冉動」。此言其憨態可笑。至此,寫出了寒花質樸、單純、天眞的情態。孺人兩笑:前「笑之」,是稱許婢女而同嘲丈夫;後「又指予以爲笑」,是引丈夫而共笑婢女。於此,旣寫出了孺人慈愛、寛厚、善良的風神,也寫出了夫妻相得、主婢無問的閨房情趣。以上所憶,都是初媵時事,益見憶念的深遠。而所憶均以寒花起、以孺人結,旣是扣題所需,益見旨歸所在。
最後一節,「回想是時」回應「初媵」。跨過時間的隔限,結束往事的憶想,回筆寫現在的心情:「奄忽便已十年。吁!可悲也已!」「十年」指寒花從「初媵」到此日之死的歲月。歡愉易逝,歲月如流,昔日饒有情趣的事徒增今日的悲感。「可悲也已」句,承第一節的「命也夫」再抒悼念之情,以短吁長嘆收筆,更顯得情深意長。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注釋
- 媵(yìng):古代指隨嫁的婢女。
- 嘉靖丁酉:嘉靖十六年(1537 年)。
- 爇(ruò):燒。
- 甌(ōu):小盆。
- 奄忽:疾速,倏忽。
繙譯
婢女,是我妻子魏孺人的陪嫁丫環。嘉靖丁酉年五月四日去世,埋葬在虛丘。她侍奉我卻沒能一直到最後,這是命運的安排啊! 婢女剛陪嫁過來的時候,才十嵗,梳著兩個環形發髻,拖著深綠色的佈裙。有一天,天氣寒冷,燒火煮荸薺煮熟了,婢女削了滿滿一小盆;我從外麪進來,拿起來喫;婢女耑走,不給我。魏孺人爲此笑了起來。魏孺人常常讓婢女靠在桌子旁邊喫飯,她喫飯的時候,眼睛慢慢地轉動著。魏孺人又指著她來逗我笑。 廻想那時的情景,轉眼間已經過去十年了。唉!真是令人悲傷啊!
賞析
這篇《寒花葬志》是歸有光爲婢女寒花寫的一篇墓志。文章以簡潔的文字,通過廻憶寒花的一些生活瑣事,如煮荸薺、喫飯時的神態等,展現了寒花的天真可愛以及作者對她的深切懷唸。文中雖未刻意抒情,但字裡行間流露出的對寒花的喜愛和對她早逝的悲痛之情卻真摯動人。文章語言質樸自然,毫無雕飾之感,以平淡的敘述傳遞出深厚的情感,具有一種獨特的藝術魅力。

歸有光
歸有光,明代官員、散文家。字熙甫,又字開甫,別號震川,又號項脊生,漢族,江蘇崑山人。嘉靖十九年舉人。會試落第八次,徙居嘉定安亭江上,讀書談道,學徒衆多,60歲方成進士,歷長興知縣、順德通判、南京太僕寺丞,留掌內閣制敕房,與修《世宗實錄》,卒於南京。歸有光與唐順之、王慎中兩人均崇尚內容翔實、文字樸實的唐宋古文,並稱爲嘉靖三大家。由於歸有光在散文創作方面的極深造詣,在當時被稱爲“今之歐陽修”,後人稱讚其散文爲“明文第一”,著有《震川集》、《三吳水利錄》等。
► 137篇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