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公子 · 風雨初經社

風雨初經社。子規聲裏春光謝。最是無情,零落盡、薔薇一架。況我今年,憔悴幽窗下。人盡怪、詩酒消聲價。向藥爐經卷,忘卻鶯窗柳榭。 萬事收心也。粉痕猶在香羅帕。恨月愁花,爭信道、如今都罷。空憶前身,便面章臺馬。因自來、禁得心腸怕。縱遇歌逢酒,但説京都舊話。
拼音

所属合集

#古文觀止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註釋

  • 陰飴甥(yí shēng): 晉國大夫,姓陰,名飴甥,因封地在甥,故稱。
  • 王城: 古代地名,位於今山西省運城市附近。
  • 圉(yǔ): 指晉惠公的兒子圉,即晉惠公被囚禁後立的傀儡君主。
  • 徵繕: 徵集物資,修整軍備。
  • 戎狄: 當時的北方部族,如戎人、狄人。
  • 德莫厚焉,刑莫威焉: 意思是沒有比這更深厚的恩德,也沒有比這更顯威嚴的刑罰。
  • 貳而執之,服而舍之: 對背叛者加以拘捕,對順服者則寬恕並釋放。
  • : 稱霸諸侯。

翻譯

十月,晉國的大夫陰飴甥在王城與秦穆公會面,簽訂了盟約。 秦穆公問道:「晉國內部和諧嗎?」陰飴甥回答說:「不和諧。平民百姓爲失去國君感到羞恥,爲親人的去世感到悲痛,他們不怕勞役和戰爭來扶持圉爲君,說:『一定要報仇,寧可侍奉外族。』而君子熱愛他們的國君,知道他的錯誤,他們同樣不怕征伐來等待秦國的命令,說:『一定會報答恩德,即使犧牲生命也不會改變立場。』因此國家內部存在分歧。」

秦穆公問:『國人如何看待國君?』 陰飴甥答道:「平民百姓擔憂,認爲圉可能不會逃脫;而君子則寬容,認爲圉最終會回國。平民百姓說:『我們害了秦國,秦國怎麼會放回國君?』君子則說:『我們已經認識到了自己的罪過,秦國必定會歸還國君。對待叛逆者拘捕,對待順服者寬恕,這是最大的恩德和威嚴。順服的人會感念恩德,叛逆者會畏懼懲罰。這一戰若秦國能如此處理,就能稱霸諸侯。如果接納了圉卻不能穩定局勢,廢棄了他卻又不另立新君,反而把恩德當作怨恨,秦國是不會這樣做的。』」

秦穆公表示贊同:「這就是我的心願。」 於是,秦穆公改變了對晉惠公的待遇,給予他高級別的館舍居住,並贈送了七牢(牛羊豬三牲各一)作爲禮物。

賞析

這段對話展示了春秋時期晉國與秦國之間微妙的政治關係。陰飴甥以機智的言辭,既表達了晉國人民對國君被囚的憤怒和復仇的決心,又展現了君子階層對於維護國家秩序和道德倫理的堅持。秦穆公則通過這次會面,感受到了晉國的民心向背,以及晉國士大夫對於國家穩定的期待。通過饋贈禮物,秦穆公不僅安撫了晉惠公,也爲未來兩國的合作奠定了基礎。這段記載體現了古代政治智慧和外交手腕的運用。

左丘明

左丘明

左丘明,姜姓丘氏,名明,丘穆公呂印的後代。因其先祖曾任楚國的左史官(左史官記言,右史官記事),故在姓前添“左”字,故稱左史官丘明先生,世稱“左丘明”,後其父移居魯國並世代擔任魯國太史。 左丘明籍貫,一說爲魯國中都人,一說爲春秋末年魯國都君莊(今山東省肥城市石橫鎮東衡魚村)人,按新見《左傳精舍志》,當以後說近是。 左氏世爲魯國太史,至丘明則約與孔子(公元前551-479)同時,而年輩稍晚。他是當時著名史家、學者與思想家,著有《春秋左氏傳》、《國語》等。他品行高潔,爲孔子推崇,稱“左丘明恥之,丘亦恥之”,即與其同好惡;漢司馬遷亦稱其爲“魯君子”,且以“左丘失明,厥有《國語》”爲己著述《史記》的先型典範。 左丘明的最重要貢獻在於其所著《春秋左氏傳》與《國語》二書。左氏家族世爲太史,左丘明又與孔子一起“如周,觀書於周史”,故熟悉諸國史事,並深刻理解孔子思想。 《左傳》、《國語》對中國傳統史學影響深遠,對司馬遷的《史記》創作尤其具有重要啓發。從這個意義講,左丘明堪爲中國傳統史學的鼻祖之一。後世或稱其爲“文宗史聖”、“經臣史祖”,或譽爲“百家文字之宗、萬世古文之祖”。歷代帝王多有敕封:唐封經師;宋封瑕丘伯,改封中都伯;明封先儒,改封先賢。今山東泰安肥城市建有丘明中學以紀念其鄉先賢左丘明。 ► 328篇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