譯文
孔子說:“幾個人一起走路,其中必定有人可以作我的老師。我選擇他善的品德向他學習,看到他不善的地方就作爲借鑑,改掉自己的缺點。”
賞析
三人行,其中一人是我。不曰三人居,而曰三人行,居或日常相處,行則道途偶值。何以必於兩人而始得我師,因兩人始有彼善於此可擇,我縱不知善,兩人在我前,所善自見。古代善道未昌,師道未立,羣德之進,胥由於此。《孟子》曰:“舜之居深山之中,與木石居,與鹿豕遊,及其聞一善言,見一善行,沛然若決江河。”《中庸》亦言:“舜善與人同,樂取於人以爲善。”皆發揮此章義。
孔子之學,以人道爲重,斯必學於人以爲道。道必通古今而成,斯必兼學於古今人以爲道。道在人身,不學於古人,不見此道之遠有所自。不學於今人,不見此道之實有所在。不學於道途之人,則不見此道之大而無所不包。子貢曰:“夫子焉不學,而亦何常師之有。”可知道無不在,惟學則在己。能善學,則能自得師。
本章似孔子就眼前教人,實則孔子乃觀於古今人道之實如此而舉以教人。孔子之教,非曰當如此,實本於人道之本如此而立以爲教。孔子曰:“性相近,習相遠。”此後孟子道性善,皆本於此章所舉人道之實然而推闡說之。然則孔子之創師道,亦非曰人道當有師,乃就於人道之本有師。《中庸》曰:“道不遠人”,其斯之謂矣。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註釋
- 焉:是兼詞「於之」的意思,即在這裏。
- 善者:好的方面。
- 從:跟隨,學習。
翻譯
孔子說:「三個人同行,其中必定有人可以做我的老師。我選擇他好的方面向他學習,看到他不好的方面就對照自己改正自己的缺點。」
賞析
這句話體現了孔子謙虛向學的態度和善於從他人身上汲取經驗教訓的智慧。它強調了在人際交往中,要以開放的心態去發現他人的長處和不足,對他人的優點積極效仿並提升自己,而對他人的缺點不盲目跟從,且能反躬自省、引以爲戒,從而使自己不斷進步。這種思想具有普遍而深遠的意義,提醒人們保持謙遜和自我完善的精神,在生活中處處都可以獲得學習和成長的機會。
孔子
孔子,名丘,字仲尼,東周時期魯國陬邑(今中國山東曲阜市南辛鎮)人,先祖爲宋國(今河南商丘)貴族。春秋末期的思想家和教育家、政治家,儒家思想的創始人。孔子集華夏上古文化之大成,在世時已被譽爲“天縱之聖”、“天之木鐸”,是當時社會上的最博學者之一,被後世統治者尊爲孔聖人、至聖、至聖先師、萬世師表,是“世界十大文化名人”之首。孔子的儒家思想對中國和朝鮮半島、日本、越南等地區有深遠的影響。
► 336篇诗文
孔子的其他作品
- 《 論語 · 泰伯篇 · 第七章 》 —— [ 周 ] 孔子
- 《 論語 · 子罕篇 · 第十六章 》 —— [ 周 ] 孔子
- 《 論語 · 鄉黨篇 · 第二十五章 》 —— [ 周 ] 孔子
- 《 論語 · 公冶長篇 · 第四章 》 —— [ 周 ] 孔子
- 《 論語 · 公冶長篇 · 第二十二章 》 —— [ 周 ] 孔子
- 《 論語 · 述而篇 · 第二十五章 》 —— [ 周 ] 孔子
- 《 論語 · 八佾篇 · 第八章 》 —— [ 周 ] 孔子
- 《 論語 · 學而篇 · 第三章 》 —— [ 周 ] 孔子
相关推荐
- 《 論語 · 公冶長篇 · 第十四章 》 —— [ 周 ] 孔子
- 《 論語 · 鄉黨篇 · 第二十三章 》 —— [ 周 ] 孔子
- 《 論語 · 述而篇 · 第五章 》 —— [ 周 ] 孔子
- 《 論語 · 季氏篇 》 —— [ 周 ] 孔子
- 《 題弟侄書堂 》 —— [ 唐 ] 杜荀鶴
- 《 論語 · 述而篇 · 第二十八章 》 —— [ 周 ] 孔子
- 《 論語 · 先進篇 · 第六章 》 —— [ 周 ] 孔子
- 《 論語 · 述而篇 · 第二十六章 》 —— [ 周 ] 孔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