譯文
曾子說:“士不可以不弘大剛強而有毅力,因爲他責任重大,道路遙遠。把實現仁作爲自己的責任,難道還不重大嗎?奮鬥終身,死而後已,難道路程還不遙遠嗎?”
【另一譯法】
曾子說:“讀書人不可以不剛強而有毅力,因爲他負擔沉重,路程遙遠。以實現仁德於天下爲己任,不也沉重嗎?到死方休,不也遙遠嗎?”
注釋
弘毅:弘,廣大。毅,強毅。非弘大強毅之德,不足以擔重任,行遠道。
仁以爲己任:仁,人道。仁以爲己任,即以人道自任。
死而後已:一息尚存,此志不懈,而任務仍無完成之日,故曰死而後已。
本章以前共五章,皆記曾子語。首記曾子臨終所示畢生戰兢危懼之心。次及病革所舉注意日常容貌顏色辭氣之微。再記稱述吾友之希賢而希聖。以能問於不能,是弘。大節不可奪,是毅。合此五章觀之,心彌小而德彌恢,行彌謹而守彌固。以臨深履薄爲基,以仁爲己任爲量。曾子之學,大體如是。後兩章直似孟子氣象,於此可見學脈。
賞析
“士”,上古掌刑獄之官。商、西周、春秋爲貴族階層,多爲卿大夫的家臣。春秋末年以後,逐漸成爲統治階級中知識分子的統稱。戰國時的“士”,有著書立說的學士,有爲知己者死的勇士,有懂陰陽曆算的方士,有爲人出謀劃策的策士等。曾子此處所言“士”,譯爲讀書人比較恰當。
曾子所言,士當以天下爲己任,心彌小而德彌恢,行彌謹而守彌固。孔子生時,即以推行仁政爲己任,知其不可而爲之,但他沒有看到自己的理想國。曾子繼之,自覺任重道遠,有此一嘆。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注釋
- 弘毅:弘,廣大。毅,堅毅。
繙譯
曾子說:“士人不可以不弘大剛毅,因爲他肩負的任務重大而路程遙遠。把實現仁德作爲自己的任務,難道不是重大嗎?到死方才停止下來,難道不是遙遠嗎?”
賞析
這句話強調了士人的品德和使命。弘毅躰現了一種堅定的意志和廣濶的胸懷。曾子認爲士人應儅以仁德爲己任,這是一個極其重要的使命,可謂任重道遠。衹有具備弘毅的品質,才能堅持不懈地追求和踐行仁德,直到生命的終結。它激勵著人們要有擔儅、有堅守,爲了崇高的目標和理想而努力奮鬭,展現了儒家對個人道德脩養和社會責任的高度重眡。
孔子
孔子,名丘,字仲尼,東周時期魯國陬邑(今中國山東曲阜市南辛鎮)人,先祖爲宋國(今河南商丘)貴族。春秋末期的思想家和教育家、政治家,儒家思想的創始人。孔子集華夏上古文化之大成,在世時已被譽爲“天縱之聖”、“天之木鐸”,是當時社會上的最博學者之一,被後世統治者尊爲孔聖人、至聖、至聖先師、萬世師表,是“世界十大文化名人”之首。孔子的儒家思想對中國和朝鮮半島、日本、越南等地區有深遠的影響。
► 336篇诗文
孔子的其他作品
- 《 論語 · 泰伯篇 · 第五章 》 —— [ 周 ] 孔子
- 《 論語 · 子罕篇 · 第二章 》 —— [ 周 ] 孔子
- 《 論語 · 子罕篇 · 第十一章 》 —— [ 周 ] 孔子
- 《 論語 · 里仁篇 · 第三章 》 —— [ 周 ] 孔子
- 《 論語 · 里仁篇 · 第十九章 》 —— [ 周 ] 孔子
- 《 論語 · 子罕篇 · 第三十章 》 —— [ 周 ] 孔子
- 《 論語 · 學而篇 · 第二章 》 —— [ 周 ] 孔子
- 《 論語 · 雍也篇 · 第二章 》 —— [ 周 ] 孔子
相关推荐
- 《 論語 · 八佾篇 · 第二十四章 》 —— [ 周 ] 孔子
- 《 論語 · 泰伯篇 · 第十八章 》 —— [ 周 ] 孔子
- 《 論語 · 里仁篇 · 第七章 》 —— [ 周 ] 孔子
- 《 論語 · 子罕篇 · 第十章 》 —— [ 周 ] 孔子
- 《 論語 · 泰伯篇 · 第二十一章 》 —— [ 周 ] 孔子
- 《 論語 · 雍也篇 · 第二十五章 》 —— [ 周 ] 孔子
- 《 論語 · 述而篇 · 第三章 》 —— [ 周 ] 孔子
- 《 論語 · 八佾篇 · 第六章 》 —— [ 周 ] 孔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