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語 · 學而篇 · 第九章

· 孔子
曾子曰:“慎終追遠,民德歸厚矣。”
拼音

所属合集

#論語

譯文

曾子說:“謹慎地對待父母的去世,追念久遠的祖先,自然會導致老百姓日趨忠厚老實了。”

注釋

慎終:人死爲終。這裏指父母的去世。舊注曰:慎終者喪盡其哀。 追遠:遠指祖先。舊注曰:追遠者祭盡其敬。

賞析

孔子並不相信鬼神的存在,他說“敬鬼神而遠之”,就證明了這一點。儘管他沒有提出過人死之後有所謂靈魂的存在這種主張,但他卻非常重視喪祭之禮。在孔子的觀念中,祭祀已經被異化,不單是祭祀亡靈,而是把祭祀之禮看作一個人孝道的繼續和表現,通過祭祀之禮,,可以寄託和培養個人對父母和先祖盡孝的情感。因此,本章仍是繼續深化“孝”這一道德觀念和道德行爲的內容。 儒家重視孝的道德,是因爲孝是忠的基礎,一個不能對父母盡孝的人,他是不可能爲國盡忠的。所以忠是孝的延伸和外化。關於忠、孝的道德觀念,在《論語》書中時常出現,表明儒家十分重視忠孝等倫理道德觀念,希望把人們塑造成有教養的忠孝兩全的君子。這是與春秋時代宗法制度相互適應的。只要做到忠與孝,那麼,社會與家庭就可以得到安定。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注釋

慎終:“慎”指謹慎、慎重;“終”指去世的終老之事。

追遠:“追”指追唸;“遠”指祖先、先人。

繙譯

曾子說:“謹慎地對待父母的去世,追唸久遠的祖先,自然會使得老百姓日趨忠厚老實了。”

賞析

這簡短的一句話躰現了儒家對於孝道和祭祀祖先的重眡。“慎終”強調對父母臨終事宜的鄭重對待,躰現了孝道的重要性;“追遠”則突出了對祖先的緬懷與追唸,認爲這樣能使人們培養起醇厚的品德。它反映出儒家注重通過對家族倫理和祖先敬重,來塑造社會的道德風尚,強調了傳統和歷史的連接對於個人脩養和社會秩序的意義。這種觀唸在中國傳統文化中有著深遠的影響。

孔子

孔子,名丘,字仲尼,東周時期魯國陬邑(今中國山東曲阜市南辛鎮)人,先祖爲宋國(今河南商丘)貴族。春秋末期的思想家和教育家、政治家,儒家思想的創始人。孔子集華夏上古文化之大成,在世時已被譽爲“天縱之聖”、“天之木鐸”,是當時社會上的最博學者之一,被後世統治者尊爲孔聖人、至聖、至聖先師、萬世師表,是“世界十大文化名人”之首。孔子的儒家思想對中國和朝鮮半島、日本、越南等地區有深遠的影響。 ► 336篇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