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語 · 述而篇 · 第二十三章

· 孔子
子曰:“天生德於予,桓魋其如予何?”
拼音

所属合集

#論語

譯文

孔子說:“上天把德賦予了我,桓魋能把我怎麼樣?”

注釋

桓魋(tuí):任宋國主管軍事行政的官——司馬,是宋桓公的後代。

賞析

公元前492年,孔子從衛國去陳國時經過宋國。桓魋聽說以後,帶兵要去害孔子。當時孔子正與弟子們在大樹下演習周禮的儀式,桓魋砍倒大樹,而且要殺孔子,孔子連忙在學生保護下,離開了宋國,在逃跑途中,他說了這句話。他認爲,自己是有仁德的人,而且是上天把仁德賦予了他,所以桓魋對他是無可奈何的。 《史記·孔子世家》記載: 孔子去曹,適宋,與弟子習禮大樹下。宋司馬桓魋欲殺孔子,拔其樹。孔子去。弟子曰:“可以速矣。”孔子曰:“天生德於予,桓魋其如予何!” 通過這件事,既體現了孔子的從容自信,又體現了孔子的機智靈活一面。即使“天生德於予”,但也不必在此坐以待斃。此自信而不迷信,持經而達變之舉也。不知孔子者,有言其迂腐呆板者,可參照此章反駁之。 孔子之不迂腐呆板事件還有,《史記·孔子世家》記載: 孔子居陳三歲,會晉楚爭強,更伐陳,及吳侵陳,陳常被寇。孔子曰:“歸與!歸與!吾黨之小子狂簡,進取不忘其初。”於是孔子去陳。 過蒲,會公叔氏以蒲畔,蒲人止孔子。弟子有公良孺者,以私車五乘從孔子。其爲人長賢,有勇力,謂曰:“吾昔從夫子遇難於匡,今又遇難於此,命也已。吾與夫子再罹難,寧鬬(dòu,同鬥)而死。” 鬬甚疾。蒲人懼(家語云:“我寧鬬死,挺劍而合觽(xī),將與之戰,蒲人懼”是也),謂孔子曰:“苟毋適衛,吾出子。”與之盟,出孔子東門。孔子遂適衛。子貢曰:“盟可負邪?”孔子曰:“要盟也,神不聽。”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注釋

無。

繙譯

孔子說:“上天賦予我這樣的品德,桓魋能把我怎麽樣呢?”

賞析

這句話躰現了孔子對自己德行的自信和堅定。他堅信上天賦予了他特定的品德和使命,麪對桓魋可能帶來的威脇毫不畏懼。表現出孔子的勇敢和從容,以及他對自身價值和信唸的堅守。這種精神狀態代表了孔子內在的強大力量和對人生的深刻理解。

孔子

孔子,名丘,字仲尼,東周時期魯國陬邑(今中國山東曲阜市南辛鎮)人,先祖爲宋國(今河南商丘)貴族。春秋末期的思想家和教育家、政治家,儒家思想的創始人。孔子集華夏上古文化之大成,在世時已被譽爲“天縱之聖”、“天之木鐸”,是當時社會上的最博學者之一,被後世統治者尊爲孔聖人、至聖、至聖先師、萬世師表,是“世界十大文化名人”之首。孔子的儒家思想對中國和朝鮮半島、日本、越南等地區有深遠的影響。 ► 336篇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