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属合集
譯文
子禽問子貢說:“老師到了一個國家,總是預聞這個國家的政事。(這種資格)是他自己求得呢,還是人家國君主動給他的呢?”子貢說:“老師溫良恭儉讓,所以纔得到這樣的資格,(這種資格也可以說是求得的),但他求的方法,或許與別人的求法不同吧?”
注釋
子禽:姓陳名亢,字子禽。鄭玄所注《論語》說他是孔子的學生,但《史記•仲尼弟子列傳》未載此人,故一說子禽非孔子學生。
子貢:姓端木名賜,字子貢,衛國人,比孔子小31歲,是孔子的學生,生於公元前520年。子貢善辯,孔子認爲他可以做大國的宰相。據《史記》記載,子貢在衛國做了商人,家有財產千金,成了有名的商業家。
夫子:這是古代的一種敬稱,凡是做過大夫的人都可以取得這一稱謂。孔子曾擔任過魯國的司寇,所以他的學生們稱他爲“夫子”。後來,因此而沿襲以稱呼老師。《論語》書中所說的“夫子”,都是孔子的學生對他的稱呼。
邦:指當時割據的諸侯國家。
抑:表示選擇的文言連詞,有“還是”的意思。
溫、良、恭、儉、讓:就字面理解即爲:溫順、善良、恭敬、儉樸、謙讓。這是孔子的弟子對他的讚譽。
其諸:語氣詞,有“大概”“或者”的意思。
賞析
本章通過子禽與子貢兩人的對話,把孔子的爲人處世品格勾劃出來。孔子之所以受到各國統治者的禮遇和器重,就在於孔子具備有溫和、善良、恭敬、儉樸、謙讓的道德品格。例如,這五種道德品質中的“讓”,在人格的塑造過程中,就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讓”是在功名利權上先人後己,在職責義務上先己後人。讓用之於外交如國事訪問,也是合乎客觀需要的一個重要條件。孔子就是因具有這種品格,所以每到一個國家,都受到各國國君的禮遇。孔子認爲,好勝,爭取名聲;誇功,爭取名利;爭不到便怨恨別人,以及在名利上貪心不足,都不符合讓的原則。據此可知,讓這一基本原則形成社會風尚的可貴之處是:就人情而言,長謙讓名利地位之風,人們就多學別人所長而鑑人所短。前者可以導人於團結、親睦、向善;後者則誘人嫉賢妒能。二者的社會效果截然相反。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注釋
- 子禽:姓陳,名亢(kàng),字子禽。
- 子貢:耑木賜,字子貢。
- 夫子:古代對師長、年長者的尊稱,這裡指孔子。
- 邦:諸侯國。
- 溫:溫和。
- 良:善良。
- 恭:恭敬。
- 儉:儉樸。
- 讓:謙讓。
- 其諸:表示推測語氣,或許、大概的意思。
繙譯
子禽曏子貢問道:“夫子每到一個諸侯國,一定聽聞這個國家的政事,是他自己求得的呢,還是人家主動給他的呢?”子貢說:“夫子是靠著溫和、善良、恭敬、儉樸、謙讓而得到的。夫子求得的方式,大概不同於別人求得的方式吧?”
賞析
這段話通過子禽和子貢的對話,展現了孔子的品德和獲取知識的獨特方式。孔子因其自身具備溫和、善良、恭敬、儉樸、謙讓等優秀品質,從而能夠自然而然地了解到各個諸侯國的政事。強調了品德在人際交往和獲取信息中的重要性。子貢對孔子的這種特質的描述,讓我們能更好地理解孔子的形象和其爲人処世的風格。
孔子
孔子,名丘,字仲尼,東周時期魯國陬邑(今中國山東曲阜市南辛鎮)人,先祖爲宋國(今河南商丘)貴族。春秋末期的思想家和教育家、政治家,儒家思想的創始人。孔子集華夏上古文化之大成,在世時已被譽爲“天縱之聖”、“天之木鐸”,是當時社會上的最博學者之一,被後世統治者尊爲孔聖人、至聖、至聖先師、萬世師表,是“世界十大文化名人”之首。孔子的儒家思想對中國和朝鮮半島、日本、越南等地區有深遠的影響。
► 336篇诗文
孔子的其他作品
- 《 論語 · 八佾篇 · 第二十三章 》 —— [ 周 ] 孔子
- 《 論語 · 先進篇 · 第二十三章 》 —— [ 周 ] 孔子
- 《 論語 · 泰伯篇 · 第十九章 》 —— [ 周 ] 孔子
- 《 論語 · 學而篇 · 第十六章 》 —— [ 周 ] 孔子
- 《 論語 · 先進篇 · 第三章 》 —— [ 周 ] 孔子
- 《 論語 · 八佾篇 · 第六章 》 —— [ 周 ] 孔子
- 《 論語 · 先進篇 · 第二十六章 》 —— [ 周 ] 孔子
- 《 孝經·廣要道 》 —— [ 周 ] 孔子
相关推荐
- 《 論語 · 泰伯篇 · 第十章 》 —— [ 周 ] 孔子
- 《 論語 · 爲政篇 · 第二章 》 —— [ 周 ] 孔子
- 《 論語 · 泰伯篇 · 第十二章 》 —— [ 周 ] 孔子
- 《 論語 · 里仁篇 · 第二十三章 》 —— [ 周 ] 孔子
- 《 論語 · 學而篇 · 第四章 》 —— [ 周 ] 孔子
- 《 論語 · 述而篇 · 第十八章 》 —— [ 周 ] 孔子
- 《 論語 · 爲政篇 · 第十五章 》 —— [ 周 ] 孔子
- 《 論語 · 里仁篇 · 第七章 》 —— [ 周 ] 孔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