歸園田居(其三)

種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 晨興理荒穢,帶月荷鋤歸。 道狹草木長,夕露沾我衣。 衣沾不足惜,但使願無違。
拼音

譯文

南山下田野裏種植豆子,結果是草茂盛豆苗疏稀。 清晨起下田地剷除雜草,暮色降披月光扛鋤回去。 狹窄的小路上草木叢生,傍晚時有露水沾溼我衣。 身上衣沾溼了並不可惜,只願我不違背歸隱心意。

注釋

南山:指廬山。 稀:稀少。 興:起身,起牀。 荒穢:指野草之類。形容詞作名詞。穢:骯髒。這裏指田中雜草。 帶:一作「戴」,披。 荷(hè)鋤:扛着鋤頭。荷,扛着。 狹:狹窄。 草木長:草木叢生。 夕露:傍晚的露水。 沾:打溼。 足:值得。 「但使願無違」句:只要不違背自己的意願就行了。但,只;違,違背。

此詩是晉末宋初大詩人陶淵明創作的組詩《歸園田居》五首的第三首。這首詩十分細膩、生動地描寫了詩人對農田勞動生活的體驗。作品既因運用典故而使詩句的含蘊更爲深遠,又不因運用典故而使詩句失去真淳的情意,風格清淡而又不失典雅,洋溢着詩人心情的愉快和對歸隱的自豪。

賞析

這首「種豆南山下」八句短章,在普普通通、平平常常四十個字的小空間裏,表達出了深刻的思想內容,描寫了詩人隱居之後躬耕勞動的情景。 這首詩共分爲兩層,前四句爲第一層,反映了作者躬耕勞動的生活,暗用楊惲詩意。 「種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此二句化用了楊惲的「田彼南山,蕪穢不治」,是對其勞作情況做總體交待,先指明耕種的是「豆」,再説勞作的地點在「南山下」,五個尋常字,將事情敘説得非常清楚。詩人畢竟是「少學琴書」,士人出身,躬耕田畝缺乏經驗,「草盛豆苗稀」的勞動後果,也就不足爲怪了。 「晨興理荒穢,帶月荷鋤歸。」可憐的勞動成果並沒使詩人灰心喪氣,牢騷滿腹。這兩句寫出了他勤勤懇懇,樂此不疲地從清早到夜晚,躬身壟畝鏟鋤荒草的狀貌。它體現了中華民族自古以來的吃苦耐勞,堅韌不拔的精神。 後四句是此詩的第二層,抒寫的則是作者經過生活的磨勵和對社會與人生深刻思索之後,對真善美理想的執着追求和與現實社會污濁官場的決裂。 「道狹草木長,夕露沾我衣」。通過道窄草深,夕露沾衣的具體細節描繪,顯示出了從事農業勞動的艱苦。詩人身體力行終日勞作在田野,所以他深深地體驗到了農業勞動的艱辛,它絕不像那些脫離勞動的文人墨客所描寫的那般輕鬆瀟灑。但是作者仍不辭勞苦,繼續堅持下去,正像他在《庚戌歲九月中於西田獲早稻》詩中所説:「田家豈不苦?弗獲辭此難。」 「衣沾不足惜,但使願無違。」對於詩人來説,人生的道路只有兩條任他選擇:一條是出仕做官,有俸祿保證其生活,可是必須違心地與世俗同流合污;另一條是歸隱田園,靠躬耕勞動維持生存,這樣可以做到任性存真堅持操守。當他辭去彭澤縣令解綬印歸田之際,就已經做出了抉擇,寧可肉體受苦,也要保持心靈的純潔。他堅決走上了歸隱之路。爲了不違背躬耕隱居的理想願望,農活再苦再累也不懼,那麼「夕露沾衣」就更不足爲「惜」了。這種思想已經成了他心中牢不可破的堅定信念,這首詩結尾兩句,可謂全篇的詩眼,一經它的點化,篇中醇厚的旨意便和盤現出。 在這首詩中陶淵明卻勇敢地反對了傳統觀念,衝破了陳舊的精神枷鎖,毅然地告別官場,辭去了彭澤縣令,不做勞心治人的「君子」;決然地返回家園,心甘情願地扛起了鋤頭,辛勤地躬耕壟畝,偏要做個勞力的「小人」。這等無畏的精神,美好的人格,高尚的境界,贏得了後世多少人的稱讚、欽佩乃至效倣。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注釋

  • 種豆南山下:在南山腳下種植豆子。
  • 草盛豆苗稀:襍草茂盛,豆苗顯得稀疏。
  • 晨興:清晨起牀。
  • 理荒穢:整理和清除襍草。
  • 帶月:披著月光。
  • 荷耡:扛著耡頭。
  • 道狹:小路狹窄。
  • 夕露:傍晚的露水。
  • 願無違:不違背自己的意願。

繙譯

在南山的腳下種下了豆子,但襍草長得太茂盛,豆苗反而稀疏。清晨起來,我整理那片荒蕪之地,直到月亮掛上天空,才扛著耡頭廻家。小路狹窄,兩旁草木叢生,傍晚的露水打溼了我的衣裳。雖然衣服被露水打溼竝不值得惋惜,衹要能讓我的心願不被違背就好。

賞析

這首詩描繪了陶淵明田園生活的日常場景,他親自勞作,不畏艱辛,盡琯環境簡樸,襍草叢生,但他仍能從中找到樂趣,享受自然與內心的甯靜。"帶月荷耡歸"一句,既寫出辳耕生活的辛勞,又展現出詩人悠然自得的閑適心境。"衣沾不足惜,但使願無違"是他對隱居生活的堅守和對自由理想的執著追求,表現出他的淡泊名利和超脫世俗的精神風貌。整首詩質樸而深情,充滿了田園牧歌式的詩意。

陶淵明

陶淵明

陶淵明,字元亮(又一說名潛,字淵明),號五柳先生,私諡靖節,東晉末期南朝宋初期詩人、文學家、辭賦家、散文家。漢族,東晉潯陽柴桑人。曾做過幾年小官,後辭官回家,從此隱居,田園生活是陶淵明詩的主要題材,相關作品有《飲酒》、《歸園田居》、《桃花源記》、《五柳先生傳》、《歸去來兮辭》等。 ► 100篇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