季札觀周樂
吳公子札來聘。請觀於周樂。使工爲之歌《周南》、《召南》,曰:“美哉!始基之矣,猶未也,然勤而不怨矣。爲之歌《邶》、《鄘》、《衛》,曰:“美哉,淵乎!憂而不困者也。吾聞衛康叔、武公之德如是,是其《衛風》乎?”爲之歌《王》曰:“美哉!思而不懼,其周之東乎!”爲之歌《鄭》,曰:“美哉!其細已甚,民弗堪也。是其先亡乎!”爲之歌《齊》,曰:“美哉,泱泱乎!大風也哉!表東海者,其大公乎?國未可量也。”爲之歌《豳》,曰:“美哉,蕩乎!樂而不淫,其周公之東乎?”爲之歌《秦》,曰:“此之謂夏聲。夫能夏則大,大之至也,其周之舊乎!”爲之歌《魏》,曰:“美哉,渢渢乎!大而婉,險而易行,以德輔此,則明主也!”爲之歌《唐》,曰:“思深哉!其有陶唐氏之遺民乎?不然,何憂之遠也?非令德之後,誰能若是?”爲.之歌《陳》,曰:“國無主,其能久乎!”自《鄶》以下無譏焉!
爲之歌《小雅》,曰。“美哉!思而不貳,怨而不言,其周德之衰乎?猶有先王之遺民焉!”爲之歌《大雅》,曰:“廣哉!熙熙乎!曲而有直體,其文王之德乎?”
爲之歌《頌》,曰:“至矣哉!直而不倨,曲而不屈;邇而不逼,遠而不攜;遷而不淫,復而不厭;哀而不愁,樂而不荒;用而不匱,廣而不宣;施而不費,取而不貪;處而不底,行而不流。五聲和,八風平;節有度,守有序。盛德之所同也!”
見舞《象箾》、《南龠》者,曰:“美哉,猶有憾!”見舞《大武》者,曰:“美哉,周之盛也,其若此乎?”見舞《韶濩》者,曰:“聖人之弘也,而猶有慚德,聖人之難也!”見舞《大夏》者,曰:“美哉!勤而不德。非禹,其誰能修之!”見舞《韶箾》者“,曰:“德至矣哉!大矣,如天之無不幬也,如地之無不載也!雖甚盛德,其蔑以加於此矣。觀止矣!若有他樂,吾不敢請已!”
拼音
所属合集
譯文
吳國公子季札前來魯國訪問,請求觀賞周朝的音樂舞蹈。魯君讓樂工爲他演唱《周南》《召南》,他說:“美好啊!教化開始奠定基礎了,雖然還不算完善,然而百姓已經勤勞而不怨恨了。”樂工爲他演唱《邶風》《鄘風》和《衛風》,他說:“美好啊!深厚啊!雖然有憂思,卻不至於困窘。我聽說衛國的康叔、武公的德行就像這樣,這恐怕就是《衛風》吧!"樂工爲他演唱《王風》,他說:“美好啊!雖有憂思卻沒有恐懼的情緒,這恐怕是周室東遷之後的音樂吧!”樂工爲他演唱《鄭風》,他說:“美好啊!但它煩瑣得太過分了,百姓已經不堪忍受了。這恐怕是要最先亡國的吧?”樂工爲他演唱《齊風》,他說:“美好啊!宏大而深遠,這是大國的音樂啊!可以成爲東海諸國表率的,恐怕就是太公的國家吧?國運真是不可限量啊!”
樂工爲他演唱《豳風》,他說:“美好啊!博大坦蕩!歡樂卻不放縱,這恐怕是周公東征時的音樂吧!”樂工爲他演唱《秦風》,他說:“這就叫做‘夏聲’。產生夏聲就說明氣勢宏大,宏大到極點,大概是周朝故地的樂曲吧!”樂工爲他演唱《魏風》,他說:“美好啊,輕遠悠揚!粗獷而又婉轉,急促而流暢,用仁德來加以輔助,就可以成爲賢明的君主了。”樂工爲他演唱《唐風》,他說:“思慮深遠啊!恐怕有陶唐氏的遺民吧?如果不是這樣,爲什麼憂思如此深遠呢?如果不是有美德者的後代,誰能像這樣呢?”樂工爲他演唱《陳風》,他說:“國家沒有賢明的君主,還能長久嗎?”再歌唱《鄶風》以下的樂曲,季札就不作評論了。
樂工爲季札歌唱《小雅》,他說:“美好啊!有憂思但卻沒有二心,有怨恨但卻不說出來,這大概是周朝的德政教化開始衰敗時的音樂吧?那時還是有先王的遺民在啊!”樂工爲他歌唱《大雅》,他說:“寬廣啊!和美啊!抑揚曲折而本體剛勁,恐怕是文王的德行吧!”
樂工爲他演唱《頌》,季札說:“達到頂點了!正直而不傲慢,屈從而不卑下,親近而不因此產生威脅,疏遠而不因此背離,變化而不過分,反覆而不令人厭倦,悲傷而不愁苦,歡樂而不放縱墮落,用取而不會匱乏,寬廣而不張揚,施予而不耗損,求取而不貪婪,安守而不停滯,行進而不氾濫。五聲和諧,八音協調,節拍合於章法,演奏先後有序。這都是擁有大德行的人共有的品質啊!”
季札看到跳《象箾》和《南籥》兩種樂舞后,說:“美好啊!但美中不足。”看到跳《大武》時說:“美好啊!周朝興盛的時候,恐怕就是這樣子吧!”看到跳《韶濩》時說:“聖人如此偉大,仍然有不足之處而自覺慚愧,做聖人不容易啊!”看到跳《大夏》時說:“美好啊!勤於民事而不以功德自居,除了禹,誰還能做到呢?”看到跳《韶箾》時說:“功德達到頂點了!偉大啊,就像蒼天無所不覆蓋一樣,像大地無所不承載一樣!再盛大的德行,恐怕也不能比這再有所增加了。觀賞就到這裏吧!如果還有其他樂舞,我也不敢再請求觀賞了!”
注釋
吳公子札:即季札,吳王壽夢的小兒子。壽夢死,國人要立季札爲國君,季札堅辭不受。因采邑於延陵、州來二地,所以又稱延陵季子或州來季子。聘:聘問。古代諸侯與天子、諸侯與諸侯之間派使者問候。
周樂:周天子的樂舞。魯國是周公的後裔,所以備有周樂。
《周南》《召南》:採自周、召(shào)兩地的詩。周、召爲周公、召公最初的封地,在今江、漢一帶。
始基:起始,開端。
猶未:還沒有盡善盡美。
勤:勤勞。
《邶》《鄘》《衛》:採自這三個諸侯國的樂歌。邶(bèi),故地在今河南湯陰東南。鄘(yōng),故地在今河南汲縣東北。衛,在今河南北部和河北南部。
淵:深沉,深遠。
憂:憂慮。
衛康叔:衛國始封君,周公之弟。武公:康叔九世孫,是衛國賢君。
《王》:採自王城一帶的樂歌。王城,在今河南洛陽。
思:憂思,愁思。
周之東:周平王東遷。
《鄭》:指採自鄭國的詩歌。鄭國故地在今河南新鄭、鄭州、滎陽一帶。
細:瑣碎。象徵鄭國政令苛細煩瑣。
《齊》:指採自齊國的詩歌。齊地在今山東中部和東北部。
泱泱(yāng):深廣宏大的樣子。
大風:大國的氣魄,一說大國風範。
表:作……表率。
大公:即太公。姜太公呂尚,齊國始封君主。
《豳》:指採自豳地的樂歌。豳(bīn),在今陝西旬邑西,是周朝祖先所居之地。
蕩:開朗壯闊。
淫:過分,失去節制。
《秦》:採自秦地的詩歌。秦地在今陝西、甘肅一帶。
夏聲:古代西方的一種樂歌。
能夏則大:能發夏聲,氣勢自然宏大。
《魏》:採自魏國的樂歌。魏地在今山西芮(ruì)城一帶。
渢渢(fēng):形容樂聲婉轉抑揚。一說“渢”即“泛”字,渢渢,浮泛輕飄。
婉:委婉曲折。
險而易行:節拍急促卻容易歌唱。險,迫促,狹隘。一說,險通“儉”,全句意謂樸素而流暢。
《唐》:採自唐地的樂歌。唐地,在今山西南部。
陶唐氏:即唐堯,傳說中的古代帝王。
《陳》:採自陳國的民歌。陳地在今河南東南部及安徽北部。
《鄶(kuài)》:採自鄶地的詩歌。鄶地在今河南密縣東北。以下:《詩經》中《鄶風》以下還有《曹風》。無譏:不加評論。
《小雅》:《詩經》的《雅》包括《小雅》《大雅》。《小雅》主要是貴族的作品,也有些是民間歌謠。大部分出於西周晚期,小部分是東周時的作品。其中頗有一些作品諷刺朝政,批評現實。
不言:不直說,不盡情吐述。
先王:指周代文、武、成、康諸王。
《大雅》:西周貴族的作品。
熙熙:和美融洽的樣子。
直體:剛勁有力的風格。
《頌》:貴族用於宗廟祭祀的作品,包括《周頌》《魯頌》《商頌》。
倨:放肆。
屈:卑下。
攜:離心。
淫:過分。
荒:過度。
宣:顯露,張揚。
費:減少。
處:不動,寧靜。底:停滯。
流:氾濫。
五聲:宮、商、角、徵(zhǐ)、羽。和:和諧。
八風:即八音,指金、石、絲、竹、匏(páo)、土、革、木八類樂器演奏的聲音。平:協調。
節:節奏。
守:保持。
《象箾(shuò)》:一種武舞。執竿而舞,如戰爭時代以戈刺擊的樣子。箭,舞者所執的竿。《南籥(yuè)》以籥伴奏而舞,是一種文舞。籥,管樂哭,似笛。
《大武》:周武王之樂。
《韶濩(huò)》:歌頌商湯的樂舞。
弘:偉大。
慚德:缺點。
《大夏》:歌頌夏禹的樂舞。
不德:不自以爲德,不自誇功德。
修:作。
《韶箾(xiāo)》:又作《簫韶》,虞舜之樂。箾,此處同“簫”。
幬(dào):覆蓋。
蔑:無。
觀止:觀賞至此爲止。意謂已經盡善盡美。
序
本文出自《左傳·襄公二十九年》。魯襄公二十九年(公元前544年),吳國公子季札爲替新任國君餘祭謀求友好,奉命出使魯國,隨後又到齊、鄭、衛、晉諸國。當其出訪到魯國時,季札請求演示、觀賞周王室的音樂歌舞。此文即記敘了魯國樂工演奏的順序和季札對“周樂”的評價。
賞析
魯國是當時保存周朝文物較多,文化發展程度較高的國家,因而季札特地請求觀賞“周樂”。孔子也說過:“鬱郁乎文哉,吾從周。”可見周朝的文化,在那時人們心目中處於突出的地位。周樂就是周朝的樂曲。樂工們爲季札演奏,他隨觀隨評,大加讚賞,並嘆爲“觀止”。觀止,意思是觀賞的這些樂曲,水平最高,到此爲止,無須再看別的了。《古文觀止》的書名,即來源於此。文章記述了演奏的順序和季札的評論,反映了春秋時代藝術欣賞的水平和特點,且對後世具有一定影響。
文中記述演奏的順序是《周南》《召南》《邶》《鄘》《衛》《王》《鄭》《齊》《豳》《秦》《魏》《唐》《陳》《鄶》《小雅》《大雅》《頌》,最後是舞蹈。這裏的樂名、順序,與現存的《詩經》大體上相同,只是《豳》提前,自《鄶》以下,沒有評論,省記了《曹》。季札觀周樂這一年,孔子尚幼,大約只有七八歲,這就是說,在孔子以前,《詩經》已有雛形。後來孔子用“詩三百”作爲教材,可以肯定是在周樂的基礎上,精選而成。
季札對周樂的評論,可分爲這樣幾種情況:一種是讚美的,這是絕大多數;一種是褒貶不明的,如《陳》;一種是沒有評論的,“自《鄶》以下,無譏焉”。在讚美的評論中,往往以“美哉”的讚語開頭,句式雖然近似,但並無重複雷同之感。因爲他的評論,着眼各國的歷史政治,能聯繫不同的情況來談。季札評論《周南》《召南》,着眼於文王的教化,說道:“美哉!始基之矣,猶未也。然勤而不怨矣!”評論《邶》《鄘》《衛》,着眼於衛康叔武公的德政,說道:“美哉!淵乎!憂而不困者也。吾聞衛康叔、武公之德如是,是其衛風乎?”評論《王》,聯繫周室東遷的歷史,說道:“美哉!思而不懼,其周之東乎!”評論《鄭》,聯繫苛政,說道:“美哉!其細已甚,民弗堪也。是其先亡乎?”評論《齊》,聯繫姜太公的功績和地理位置,說道:“美哉!泱泱乎,大風也哉!表東海者,其大公乎?國未可量也。”評論《豳》,聯繫周公東征的歷史,說道:“美哉!蕩乎!樂而不淫,其周公之東乎?”評論《秦》,聯繫周發祥地,說道:“此之謂夏聲。夫能夏則大,大之至也!其周之舊乎?”評論《魏》,考慮到政治上的需要,說道:“美哉!渢渢乎!大而婉,險而易行。以德輔此,則明主也?”評論《唐》,聯想到唐堯的歷史傳統,說道:“深思哉!其有陶唐氏之遺民乎?不然,何憂之遠也?非令德之後,誰能若是!”他對於《雅》《頌》的評論,也是如此。這些評論,雖然只是一些簡單的聯繫、思考,仍然表現了季札的智慧,它符合藝術反映現實,表達思想感情這一根本原理。值得注意的是,季札的讚語“美哉”並不是指政治情況的好壞,而是指反映現實的藝術效果。儘管他認爲《鄭》“其細已甚,民弗堪也。是其先亡乎?”仍然用“美哉”加以讚賞,這表明他並沒有把政治和藝術混爲一談。他對周樂的評論,說明他不僅有豐富的歷史知識,而且有很高的藝術修養。
季札對周樂的評論,並不是一種理論分析,它偏重於描述觀賞者的經驗和感受。他對《頌》下這樣的評語:“直而不倨,曲而不屈;邇而不逼,遠而不攜;遷而不淫,復而不厭;哀而不愁,樂而不荒;用而不匱,廣而不宣;施而不費,取而不貪;處而不底,行而不流。”這就是一種籠統的、比喻式的感受,而不是具體的,可以捉摸的理論分析。這一方面與樂曲這種藝術偏重於內心感受有關,另一方面也與當時的欣賞水平、欣賞習慣有關。這一特色,對後世影響甚大,而且不限於音樂,還直接影響到文學批評。甚至像《文心雕龍》《詩品》這樣的專著,以及衆多的詩話詞話,都保持着這一特色,成爲中國文學批評的一種傳統。
季札對周樂的評論,以對《頌》的評價爲最高。先以“至矣哉”作一總評,然後用了十四個“而不”句式來描述他的感受。這段文字從語言的運用上,十四句排列在一起,顯得整齊有力,令人覺得《頌》的水平高不可及。接着又用四個“三字句”來舒緩語氣,最後歸結爲“盛德之所同也”。這一段話也像一首樂曲一樣,節奏鮮明,流暢悅耳,但在內容上,卻反映了季札藝術眼光的侷限性。他的評語,歸結起來,也就是說它“四平八穩”。《詩經》中的《頌》,不過是貴族的頌祖耀德之詞,而樂曲演奏得“四平八穩”,在季札看來,卻如此高雅,這說明他仍然未脫離貴族的藝術趣味。

左丘明
左丘明,姜姓丘氏,名明,丘穆公呂印的後代。因其先祖曾任楚國的左史官(左史官記言,右史官記事),故在姓前添“左”字,故稱左史官丘明先生,世稱“左丘明”,後其父移居魯國並世代擔任魯國太史。
左丘明籍貫,一說爲魯國中都人,一說爲春秋末年魯國都君莊(今山東省肥城市石橫鎮東衡魚村)人,按新見《左傳精舍志》,當以後說近是。
左氏世爲魯國太史,至丘明則約與孔子(公元前551-479)同時,而年輩稍晚。他是當時著名史家、學者與思想家,著有《春秋左氏傳》、《國語》等。他品行高潔,爲孔子推崇,稱“左丘明恥之,丘亦恥之”,即與其同好惡;漢司馬遷亦稱其爲“魯君子”,且以“左丘失明,厥有《國語》”爲己著述《史記》的先型典範。
左丘明的最重要貢獻在於其所著《春秋左氏傳》與《國語》二書。左氏家族世爲太史,左丘明又與孔子一起“如周,觀書於周史”,故熟悉諸國史事,並深刻理解孔子思想。
《左傳》、《國語》對中國傳統史學影響深遠,對司馬遷的《史記》創作尤其具有重要啓發。從這個意義講,左丘明堪爲中國傳統史學的鼻祖之一。後世或稱其爲“文宗史聖”、“經臣史祖”,或譽爲“百家文字之宗、萬世古文之祖”。歷代帝王多有敕封:唐封經師;宋封瑕丘伯,改封中都伯;明封先儒,改封先賢。今山東泰安肥城市建有丘明中學以紀念其鄉先賢左丘明。
► 328篇诗文
左丘明的其他作品
- 《 驀山溪 · 和清虛先生皇甫坦韻 》 —— [ 周 ] 左丘明
- 《 左傳 · 哀公 · 哀公十五年 》 —— [ 周 ] 左丘明
- 《 左傳 · 昭公 · 昭公三十一年 》 —— [ 周 ] 左丘明
- 《 左傳 · 僖公 · 僖公十九年 》 —— [ 周 ] 左丘明
- 《 左傳 · 隱公 · 隱公九年 》 —— [ 周 ] 左丘明
- 《 左傳 · 莊公 · 莊公二十五年 》 —— [ 周 ] 左丘明
- 《 季樑諫追楚師 》 —— [ 周 ] 左丘明
- 《 子產卻楚逆女以兵 》 —— [ 周 ] 左丘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