桐葉封弟辨
古之傳者有言:成王以桐葉與小弱弟戲,曰:“以封汝。”周公入賀。王曰:“戲也。”周公曰:“天子不可戲。”乃封小弱弟於唐。
吾意不然。王之弟當封邪,周公宜以時言於王,不待其戲而賀以成之也。不當封邪,周公乃成其不中之戲,以地以人與小弱者爲之主,其得爲聖乎?且周公以王之言不可苟焉而已,必從而成之邪?設有不幸,王以桐葉戲婦寺,亦將舉而從之乎?凡王者之德,在行之何若。設未得其當,雖十易之不爲病;要於其當,不可使易也,而況以其戲乎!若戲而必行之,是周公教王遂過也。
吾意周公輔成王,宜以道,從容優樂,要歸之大中而已,必不逢其失而爲之辭。又不當束縛之,馳驟之,使若牛馬然,急則敗矣。且家人父子尙不能以此自克,況號爲君臣者邪!是直小丈夫[垂夬][垂夬]者之事,非周公所宜用,故不可信。
或曰:封唐叔,史佚成之。
拼音
所属合集
譯文
古書上記載説:周成王把削成珪形的桐樹葉跟小弟弟開玩笑,説:“把它封給你。”周公進去祝賀。成王説:“我是開玩笑的。”周公説:“天子不可以開玩笑。”於是,成王把唐地封給了小弟弟。
我認爲事情不會是這樣的,成王的弟弟應該受封的話,周公就應當及時嚮成王説,不應該等到他開玩笑時纔用祝賀的方式來促成它;不應該受封的話,周公竟促成了他那不合適的玩笑,把土地和百姓給予了小弟弟,讓他做了君主,周公這樣做能算是聖人嗎?況且周公衹是認爲君王説話不能隨便罷了,難道一定得要遵從辦成這件事嗎?假設有這樣不幸的事,成王把削成珪形的桐樹葉跟婦人和太監開玩笑,周公也會提出來照辦嗎?
凡是帝王的德行,在於他的行爲怎麽樣。假設他做得不恰當,即使多次改變它也不算是缺點,關鍵在於是不是恰當,恰當就使它不能更改,何況是用它來開玩笑的呢!假若開玩笑的話也一定要照辦,這就是周公在教成王鑄成過錯啊,我想周公輔佐成王,應當拏不偏不倚的道理去引導他,使他的舉止行動以至玩笑作樂都要符合“中庸”之道就行了,必定不會去逢迎他的過失,爲他巧言辯解。又不應該管束成王太嚴,使他終日忙碌不停,對他像牛馬那樣,管束太緊太嚴就要壞事。況且在一家人中父子之間,還不能用這種方法來自我約束,何況名分上是君臣關係呢!這衹是小丈夫耍小聰明做的事,不是周公應該采用的方法,所以這種説法不能相信。
有的史書記載説:“封唐叔的事,是史佚促成的。”
注釋
傳者:書傳。此指《呂氏春秋·重言》和劉向《説苑·君道》所載周公促成桐葉封弟的故事。
成王:姓姬名誦,西周初期君主,周武王之子,十三歲繼承王位,因年幼,由叔父周公攝政。
小弱弟:指周成王之弟叔虞。
周公:姓姬名旦,周武王之弟,周朝開國大臣。
唐:古國名,在今山西省翼城縣一帶。
不中之戲:不適當的遊戲。
苟:輕率、隨便。
婦寺:宮中的妃嬪和太監。
舉:指君主的行動。
病:弊病。
遂:成。
道:指思想和行爲的規範。
從容:此指舉止言行。
優樂:嬉戲、娛樂。
大中:指適當的道理和方法,不偏於極端。
辭:解釋、掩飾。
馳驟:指被迫奔跑。
自克:自我約束。克,克制、約束。
直:衹是,衹不過。
[垂夬][垂夬](quē):耍小聰明的樣子。
唐叔:即叔虞。
史佚:周武王時的史官尹佚。史佚促成桐葉封弟的説法,見《史記·晉世家》。
序
《桐葉封弟辨》是唐朝文學家柳宗元的一篇議論文。該文通過評論“桐葉封弟”這箇故事,批評了所爲“天子無戲言”的謬説,表達了柳宗元對“君權無上”的懷疑和否定。柳宗元還用桐葉封婦人和宦官的假設,影射了唐朝宦官專權的腐敗政治,表達了革新朝政的願望。
賞析
文章開篇引述“古之傳者”的話,樹立辯駁目標,接著用“吾意不然”四字扳轉文意,對其謬誤分三層加以辯駁。第一層,第二層,先用“當封”和“不當封”兩箇設問句領起,從正反兩箇方面指出:如果當封叔虞,周公就應及時言於成王,而不應等到他開玩笑時纔去促成其事;如果不當封叔虞,周公此舉便使成王把一句不合適的戲言變成了事實,他就算不得“聖”。第三層用一“且”字將文意嚮前推進一步,針對周公“王之言不可苛”的説法,再次用詰問與其單刀直入:假若成王用桐葉與婦人、宦官開玩笑,難道也要“舉而從之”嗎?
三層意思,兩次轉折,句句摧心破的,擊中要害,令人心服口服,無從置喙;而後筆鋒由反轉正,由駁而立,堂堂正正地推出中心論點:“凡王者之德,在行之何若。設未得其當,雖十易之不爲病。”這就是説,事關國家政治的大計,關鍵在於它是否得當;倘若不得當,就需要多次更改,最終使之盡善盡美、不可移易。
文意至此,已水落石出,是非判然,文章似乎可以結束了,然而,作者卻蕩開一筆,復用“吾意”二字領起,從三箇層面爲此事非周公所爲作正面辨析,遂使下文又生波瀾。作者先從臣下輔君之道説起,認爲周公一定不會去曲己迎合王意;繼以牛馬爲喩,説周公應懂得“急則敗矣”的道理,因而也不會給成王施加壓力;最後以人之常情作比,説即使家庭父子間也不能以戲言相互約束,君臣之間更是不可以了。在作了這樣幾層推論之後,作者斷定:此事非周公所爲,“古之傳者”所言不可信。
末段用“或曰”引出“史佚成之”的他説,爲上文所論作一旁證,看似閑筆,卻遙應篇首,巧結全文,使之神完氣足,餘味悠然。

柳宗元
柳宗元,字子厚,唐代河東郡(今山西永濟縣)人,著名傑出詩人、哲學家、儒學家乃至成就卓著的政治家,唐宋八大家之一。著名作品有《永州八記》等六百多篇文章,經後人輯爲三十卷,名爲《柳河東集》。因爲他是河東人,人稱柳河東,又因終於柳州刺史任上,又稱柳柳州。柳宗元與韓愈同爲中唐古文運動的領導人物,並稱“韓柳”。
► 242篇诗文
柳宗元的其他作品
相关推荐
- 《 桃花源記 》 —— [ 晉 ] 陶淵明
- 《 曹劌論戰 》 —— [ 周 ] 左丘明
- 《 泰州海寧縣主簿許君墓誌銘 》 —— [ 宋 ] 王安石
- 《 國語 · 裏革斷罟匡君 》 —— [ 周 ] 左丘明
- 《 國語 · 祭公諫徵犬戎 》 —— [ 周 ] 左丘明
- 《 卜算子 · 涼夜竹堂虛 》 —— [ 宋 ] 范成大
- 《 驀山溪 · 和清虛先生皇甫坦韻 》 —— [ 周 ] 左丘明
- 《 戰國策 · 蘇秦以連橫説秦 》 —— [ 漢 ] 劉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