維摩詰所說經 · 菩薩品第四
於是,佛祖對彌勒菩薩說:“你去維摩詰那裏探視病情吧?”彌勒回稟佛祖:“世尊,我恐怕不能去弛那裏探病哩。爲什麼呢?回憶往昔的時候,我曾經爲兜率天天主及其所領屬衆說修習無生法忍進到菩薩初地而不退轉的好處。這時維摩詰走過來對我說:‘彌勒,世尊曾爲仁者你授記預言,說你再有一生即可得無上正等正覺。可你依據哪一生而得佛祖的預言呢?過去呢?未來呢?還是現在呢?如果是過去生,則過去已經消滅了;如果是未來生,未來還來到呢;如果是現在生,現在法轉瞬即逝,無片刻暫停。正象佛祖說某比丘:你現在又生又老又消滅。如果憑據無生而得佛之預言,不生不滅纔是名符其實的成佛之位呢。在這不生不滅正位之中其實也沒有什麼得授預言,也沒有什麼得無上正等覺。這樣一來,又說什麼你彌勒菩薩得預言下一生即成佛呢?這成佛的預言是從如如生而得呢,還是從如如滅而得呢?如果以如如生而得預言,如如並沒有生;如果以如如滅而得預言,如如也並沒有滅。一切衆生在本質上與如如是一樣的,一切法在本質上與如如是相同的,一切聖者賢者也就是如如,甚至彌勒菩薩也就是如如。如果你彌勒得佛祖預言,那麼一切衆生同樣,亦因該得受預言。爲什麼呢?如如這東西,不可能自身分離自身差異,無論是凡夫是聖賢,其本質與如如是沒有分毫差別的。如果你彌勒得無上正等覺,則一切凡夫也一樣應該得此覺悟。如果你彌勒能入涅磐寂靜,一切衆生也應當能入。爲什麼呢?諸佛世尊知道一切衆生終歸要入涅槊寂靜,這便是衆生的涅槊相,並非離此相而別有寂滅。因此,我說,彌勒呀,不要用這樣的教法引誘兜率天諸天衆吧。說實在韻,既沒有無上正等正覺的道心,也沒有此心退轉的問題。彌勒,你應當讓這些天神之衆放棄對於覺悟之心,對於證涅槊作分別想啊。爲什麼呢?覺悟亦即菩提這東西,不能夠以色慾之身獲得,也不能夠以分別之心獲得。
‘寂滅無生是菩提,它除滅—切諸相的緣故;不作觀待是菩提。於其中已沒有任何攀緣的緣故;心意不行是菩提,心已無意念的緣故;斷除執着是菩提,心已放棄諸見的緣故;離執求是菩提;心已離一切忘想的緣故;屏障是菩提,遮擋一切願欲的緣故;不入是菩提,心無一切貪著的緣故;隨順是菩提,隨順於如如的緣故;安住是菩提,安住於寂然法性的緣故;到達是菩提,到達於真實境界的緣故;不二無別是菩提,其中不區分意與法二者的緣故;等同是菩提,與虛空無區別的緣故;無爲是菩提,其中再無生住異滅諸相的緣故;知了是菩提,明白—切衆生意識遷流的緣故;根塵不接是菩提,內外十二入不會合的緣故;生死不迴轉是菩提,其中已無煩惱習氣捏合生死界的緣故;一無住處是菩提,其中無形色可住的緣故;語言文字是菩提,名言本來性空的緣故,依幻化之有是菩提,明白性空,心無取捨的緣故;行無錯亂是菩提;內心清淨沒有擾亂的緣故;善順寂滅是菩提,寂滅性常清淨的緣故;無所求取是菩提,心不向外攀緣的緣故;見萬法沒有差異是菩提,諸法平等原無差異的緣故;不作比擬是菩提?諸法等齊,無可比喻的緣故;微妙是菩提,諸法幽遠,如沒有無知之菩提智慧則不可思議的緣故。
“世尊,維摩詰說這麼一番法相時。兩百名天人都得無生法忍。所以我不敢去維摩詰那裏探病哩。”
佛祖於是對光嚴童子說:“那你去維摩誥那裏探病吧?”光嚴回稟佛祖:‘我恐陷不能去他那裏探病哩;爲什麼呢?回憶舊往昔的時候,一次我正走出毗耶離大城,而維摩詰恰好進城。我便向他行禮問詢:‘居土您從何而來?’他答說:‘我從道場來。’我問他道場是指哪兒,他答說:‘直心便是道場,因爲內心真質,於外部也就不流露虛假,這是一切萬行的根本呀;發心修行便是道場,因爲這樣才能成就善事呀;有深厚信心就是道場,因爲如此才能增長善德的緣故;菩提心就是道場,因爲真正之心沒有謬誤的緣故;佈施是道場,因爲佈施不指望得報答的緣故;持戒是道場,因爲依此志願才能得成就的緣故;忍辱是道場,因爲悲憫衆生爲愚癡所縛,心中無掛礙的緣故;精進是道場,不懈努力永無倒退的緣故;禪定是道場,調伏自心使其柔順的緣故;智慧是道場,一切諸法盡現跟前,了無差池的緣故;慈心是道場,平等愛護一切衆生的緣故;悲心是道場,救撥衆生苦難不辭勞苦,永無怨恨的緣故;歡喜心是道場,與一切行善衆生同起法樂的緣故;舍離心是道場,斷除憎恨與愛慾的緣故;神通是道場,能得六種神異本領救濟衆生的緣故;解脫是道場,能獲八種背舍,惡業不生的緣故;方便是道場,能隨緣教化一切衆生的緣故;四攝是道場,以惠施、愛語、利行、同事增爭取一切衆生向道的緣故;多聞是道場,聽說且能修行的緣故;伏心是道場,依理正觀,行事自求符理的緣故;三十七道品是道場,循此可以斯受生,除有爲法的緣故;四諦道理是道場;苦集滅道確實顯示世間真相和出路的緣故;緣起是道場;無明至老死永無盡頭,不斷循環的緣故;諸頻惱是道場,知道煩惱也不離如如實性的緣故;一切衆生是道場,由衆生才知五蘊和合其實無我的的緣故;—切諸法是道場,知道其本性空寂,無別無異的緣故;降伏衆魔是道場,本心原不動搖的緣故;三界是道場,成道並非離三界而別有趣向的緣故;獅子吼是道場,傳佛法音無所畏難的緣故;十力、四無畏、十八不共之法是道場,所有這些功德有助道之功,而無過失的緣故;得證三明是道場,致此煩惱已斷,障礙盡除的緣故;一念頓悟知道一切法即是道場,因爲一切智在此一念間得以成就的緣故;若能如此,善男子啊,菩薩如果依據六種波羅蜜施行教化,度一切衆生,則其一切所作所爲,舉手投足無不是道場,這樣菩薩也就安住於佛法之中了。’維摩詰這樣演說佛法時,便有五百天人都發心求無上正等正覺。因此緣故,世尊,我不敢去維摩詰那裏探病。
佛祖於是告訴持世菩薩說:“那你去維摩詰那裏探望病情吧?”持世回稟佛祖:“世尊,我恐怕不能去維摩詰那裏探病哩。爲什麼呢?回憶往昔的時候,我曾在靜室中修定。這時魔王波旬帶領着他的一萬三千天女來了,那模樣就象天帝釋出巡,還有鼓樂弦相伴。到我的靜室中,摩王波旬同他的屬衆俯身以頭面觸我的足背行禮,恭敬地舍掌問訊,然後在一邊站立。我還以爲是帝釋天來了呢,便對他說:善來僑屍迦,雖說你有福德,理當有這樣的享受,但也不應這樣盡情講排場啊。你應當仔細思索,瞭解色聲香味觸五種欲求是無常而逝的,從而從根本上追求善德。對於色身、壽命、錢財,應從真正使之堅實不朽的方向修習佛法。魔王便對我說:‘正士呀,接受這十萬二千天女吧!她們可以爲你灑掃庭院屋舍,侍候你左右呢。’我便答道:‘僑屍迦,不要強加給我這種不合法理的東西。我是出家而追隨佛世尊的修行者,這對我是不合適的呀。’話音末落,維摩詰便來對我說:‘這不是帝釋。是魔王波旬來擾亂你修道哩。這些天女要給就給我,我這樣的人應可以接受的。’魔王便陷入驚惶恐懼之中,心想:‘維摩詰,不要與我作對吧。’魔王便想隱形遁去,但卻無法隱蔽其身形,使盡所有的魔力仍不能溜走。:這時空中有聲音說:‘波旬留下天女給維摩詰,你才能離去。’魔王害怕,恭敬地致禮,獻上他帶來的屬衆。
“這時,維摩詰便對諸天女說;‘魔王波旬已將你們送給了我,現在,你們應當發心尋求無上正等正覺。’接着便根據她們的要求而宣說佛法,啓發她們追求佛道的意念。同時;又告訴她們說:‘你們已經有了求道的意念,已經有了聞法修法而生出的快樂,就不應該再留戀色聲香味觸的五欲之樂了。天女們接着問維摩詰什麼叫聞法修法的快樂,他回答說:‘也就是指樂於盡形壽信奉佛法;樂於盡形壽供養僧伽大衆;樂於拋棄對色聲香味觸五欲的耽著;樂於正確對待五蘊,認識到它們如同怨賊;樂於正確觀待四諦,認識到它們如同毒蛇;樂於正確觀待內部的感官如眼耳鼻舌身意,將它們視爲廢棄的村落,其中實無一物可取;樂於隨時護持求道意念;樂於隨時利益衆生;樂於恭敬供養世尊;樂於廣行施捨;樂於持守戒條;樂於忍辱與人相處、謙和無諍;樂於殷勤爲善積德;樂於修禪定,使心中持而不亂;樂於除心中塵垢而得清明智慧;樂於使人人發菩提;樂於降伏一切魔障;樂於斷除一切煩惱;樂於成就清淨佛土;樂於成就三十二相八十種好的佛之德相吉瑞,樂於修習—切功德;樂於裝飾佛之道場使之莊嚴清淨;樂於聽聞甚深微妙法而不有怯畏之心;樂於成就三解脫門,不樂於中路取證之不合時宜的解脫;樂於親近修學同道;樂於以平等心對待非修學同道,使無障礙;樂於幫助、愛護見解邪僻的人;樂於親近正知正見的朋友;樂予心中喜愛清淨;樂於修習—切成就菩提的道法。所有以上的快樂,是菩提纔有的聞法修法之樂。’
摩詰說至此,魔王波旬便對所有天女們說:‘我想帶你們迴天宮去。’但天女們說:‘既將我們送與這居士,我們也享有極大的法樂。我們快樂非凡,再不想追求五欲之樂。’
魔王說:‘居士,可否放棄這些天女呢?若能將一切施捨他人,才稱得上菩薩阿。’維摩詰便說:‘我已經放棄了。你帶她們走吧。但願—切衆生得法之意願能滿足,如波旬的願望也能滿足。’於是衆天女問維摩詰:‘我們爲什麼會住在魔宮,沉溺於五欲呢?’維摩詰答道;‘姊妹們,這裏有名叫無盡燈的修佛法門,這是你們應當學習的法門,、所謂無盡燈‘好比以十盞燈去點燃幹百萬的燈,一切黑暗得以照亮,而光明本身則是無限度無窮盡的。如果能這樣,姊妹們,那就好比有一菩薩以慈悲爲懷要化導無量衆生;,使他們產生追求無上正等覺的道心。保持他們求佛道的意念永不滅盡,並且隨各人所聽聞韻佛法,得到提高,相應增長善法,這便也是無盡燈了。你們雖住在魔宮,但憑據這無盡燈法門,無量數的天界男女都萌發追求無上正等正覺的向道之心。這是對佛祖開導衆生大法的感恩,也是對一切衆生存所利益的好事啊!’
“這時候,衆天女便俯身以頭面觸維摩詰的腳面,然後隨魔王波旬迴天宮去了,忽然從眼前全部消失。是世尊啦,維摩詰有這樣大的自在無礙的神通力,有這樣摧折一切的智慧辯才,所以我不敢去他那裏探望病情哩。”
佛祖於是對長者之子善德說:“你去雄摩詰那裏探望病情吧?”善德回稟佛祖說:“世尊,我恐怕不能去他那裏探病哩。爲什麼呢?回憶往昔的時候,我曾在父親家中作佈施的大法會;供養一切出家的修行者和婆羅門以至外道等,還有貧困的、卑賤的、孤獨的一切人等。法會到了第七天期滿之時;維摩詰來到家裏,對我說道:‘長者之子呀,舉辦無遮佈施大法會,不應當照你這個辦法安排。你應當安排的是佈施佛法的大會呀!怎麼就只是施捨錢財呢?’我答道:‘居士,佈施佛法的大會是怎麼樣的呢?’維摩詰說:‘佈施佛法的大會,沒有先來後到一說,而一切衆生同時得法供養,這就叫法施大會。’我又問:‘怎麼講呢?’維摩詰答道::‘菩薩以覺悟之菩提爲依據,而生出度脫一切衆生的慈無量心;以救助生死輪迴中的衆生離苦,生出悲無量心;以護持正法爲目的;生出喜無量心;以攝持智慧爲目的,行平等無分別的舍無量心;以抑制慳貪而推行佈施波羅蜜;以教化守戒而推行持戒波羅蜜;以教導無我之法而倡行忍辱波羅蜜;以教導對自我的外在之身和內在意識均不作分別相,從而倡行精進波羅蜜多;以菩提覺悟目爲目的,教授禪定波羅蜜;以追求一切智慧爲目的,教授般若波羅蜜;爲教化一切衆生而雖有行動又不離空的意義;行於有爲法的範圍內,:仍然產生實相無相的見地;爲教化衆生,菩薩隨時顯示自己,雖有受生但卻沒有造作;爲使佛法宏揚,而能因時因地因人方便施教;爲救度衆生離苦,而能行佈施、愛語、利行、同事等團結衆生的四攝法;懷着對一切事物恭謹克己的態度,排除任何自高自大,自以爲是的驕慢念頭;正確對待身命財三者,真正修習三種堅固法身、慧命和法財的道路:精勤六念,不忘糸心於唸佛、念法、念僧、念施、念戒、念天;慈心直質,立身修道實行六和敬,與僧伽同伴相處做到身和同住、口和無掙、意和同事、正戒和同修、見和同解。利和同均;行爲端正,依於善法,追求正當的謀生方式;自心清淨,歡喜善法,樂思親近賢聖;不憎惡拋棄惡人,以悲憫心加以調伏;既已厭苦出家,更培養對求道的深刻信心;切實按佛的教導修行,而以多聞擇善爲前提;常居清靜空閒的修行處,隨時不忘與世無諍;以修習靜坐追求佛的智慧;以自己的修行爲基礎,目的在解脫衆生所受的纏縛;以修佈施、忍辱、持戒三波羅密而得福德之業,得享吉瑞妙好相貌以至往生淨土;似修禪定、精進、智慧三波羅蜜而得慧明智業,瞭解一切衆生心中意念並施以相應的教法;由得智慧之業,心心無分別,不取不捨,入諸法一相而無相的法門;由得福德智慧兩業而斷除所有煩惱、所有障礙、所有不善之法;由修助成佛道的三十七菩提之法,而得一切智慧,得一切善德福報。善男子呀,象上面說的以法度人才是法施之會。如果菩薩在這樣的無遮大法會上施捨佛法,那他便是大施主。這樣的場合便是一切世間的大福報呢。’
“世尊,維摩詰這樣說法的時候。在場的婆羅門中有二百人,也都立時發心要求無上正等正覺。我也即時得到清淨之心,感嘆以往來未曾有這樣的感受。便向維摩詰致禮,以頭面觸其足背。便解下佩戴的瓔珞飾物獻上,其價值雖重千金,但維摩詰推卻不受。我便說:‘居士;望務必收下,然後隨你的意給什麼人好了。’維摩詰這才接受了瓔珞飾物,並將其分作兩份,一份給來參加大施會的最窮賤的人,另一份則奉獻給難勝如來。與會的一切大衆,都親眼得見這位主宰光明國土的難勝如來;又都親眼得見瓔珞珠寶在光明佛國變成了四柱支撐的寶臺,寶臺四周皆有美麗的裝飾。這些裝飾物層層迭迭,居然又相互沒有遮障,全都顯現無遺。
“維摩詰顯示了這番神通變化之後,便又說道:‘如果施主以平等心施捨最卑賤的乞丐,那他酌功德與供湊如來所植的福田是完全一樣的,兩者絕無分別。以平等不二的大悲心作施捨,毫不希翼果報,這便是所謂的具足法施。’砒耶離城中有位最卑賤的乞丐,親眼得見維摩詰的神變之力,又聽他演說了這番佛法,立即萌發出求無上正等正覺的道心。因此緣故,世尊啊,我不敢去維摩詰那裏探病哩。”
於是乎,所有的菩薩都各自向佛世尊敘說了往事因緣,描述了維摩詰的所行所言,紛紛表示不敢去他那裏探望病情。
拼音
所属合集
序
維摩詰所說經是佛教大乘經典。一稱《不可思議解脫經》,又稱《維摩詰經》《淨名經》。後秦鳩摩羅什譯有3卷,14品。敘述毗耶離(吠舍離)城居士維摩詰,十分富有,深通大乘佛法。通過他與文殊師利等人共論佛法,闡揚大乘般若性空的思想。其義旨爲“彈偏斥小”“嘆大褒圓”,批判一般佛弟子等所行和悟境的片面性,斥責歪曲佛道的絕對境界。
鳩摩羅什
鳩摩羅什(Kumārajīva,344-413農曆4月13), 一譯“鳩摩羅什(耆)婆”,略稱“羅什”或“什”,意譯“童壽”。祖籍天竺,混血,出生於西域龜茲國(今新疆庫車),家世顯赫,其祖上爲名門。鳩摩羅什自幼天資超凡,半歲會說話,三歲能認字,五歲開始博覽羣書,七歲跟隨母親一同出家,曾遊學天竺諸國,遍訪名師大德,深究妙義。他年少精進,又博聞強記,既通梵語,又嫺漢文,佛學造詣極深。博通大乘小乘。精通經藏、律藏、論藏三藏,並能熟練運用,掌控自如,乃三藏法師第一人,與玄奘、不空、真諦並稱中國佛教四大譯經家。位列四大譯經家之首,翻譯學鼻祖,語言學大師。
東晉太元八年(384年),後涼太祖呂光取西域高僧鳩摩羅什到達甘肅涼州,鳩摩羅什在甘肅涼州待一十七年弘揚佛法,學習漢文,後秦弘始三年(401)入長安,至十一年(409)與弟子譯成《大品般若經》、《法華經》、《維摩詰經》、《阿彌陀經》、《金剛經》等經和《中論》、《百論》、《十二門論》等論,系統介紹龍樹中觀學派的學說。總計翻譯經律論傳94部、425卷,其中“三論”(《中論》、《十二門論》、《百論》)爲三論宗主要依據;《成實論》爲成實學派主要依據;《法華經》爲天台宗主要依據;《阿彌陀經》爲淨土宗所依“三經”之一等。
鳩摩羅什是世界著名思想家、佛學家、哲學家和翻譯家,是中國佛教八宗之祖。其譯經和佛學成就乃前無古人後無來者也。著名弟子有道生、僧叡、道融、僧肇,合稱“什門四聖”。
► 17篇诗文
鳩摩羅什的其他作品
- 《 維摩詰所說經 · 方便品第二 》 —— [ 晉 ] 鳩摩羅什
- 《 維摩詰所說經 · 不思議品第六 》 —— [ 晉 ] 鳩摩羅什
- 《 維摩詰所說經 · 於是,佛祖對彌勒菩薩說:“你去維摩詰那裏探視病情吧?”彌勒回稟佛祖:“世尊,我恐怕 》 —— [ 晉 ] 鳩摩羅什
- 《 維摩詰所說經 · 入不二法門品第九 》 —— [ 晉 ] 鳩摩羅什
- 《 維摩詰所說經 · 見阿閦佛品第十二 》 —— [ 晉 ] 鳩摩羅什
- 《 維摩詰所說經 · 弟子品第三 》 —— [ 晉 ] 鳩摩羅什
- 《 維摩詰所說經 · 法供養品第十三 》 —— [ 晉 ] 鳩摩羅什
- 《 維摩詰所說經 · 菩薩行品第十一 》 —— [ 晉 ] 鳩摩羅什
相关推荐
- 《 維摩詰所說經 · 方便品第二 》 —— [ 晉 ] 鳩摩羅什
- 《 維摩詰經 · 菩薩行品第十一 》 —— [ 周 ] 釋迦牟尼
- 《 維摩詰所說經 · 佛國品第一 》 —— [ 晉 ] 鳩摩羅什
- 《 維摩詰經 · 不思議品第六 》 —— [ 周 ] 釋迦牟尼
- 《 維摩詰經 · 觀衆生品第七 》 —— [ 周 ] 釋迦牟尼
- 《 維摩詰經 · 法供養品第十三 》 —— [ 周 ] 釋迦牟尼
- 《 維摩詰經 · 香積佛品第十 》 —— [ 周 ] 釋迦牟尼
- 《 維摩詰經 · 維摩詰經 · 》 —— [ 周 ] 釋迦牟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