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属合集
名句
譯文
道永遠是順任自然而無所作爲的,卻又沒有什麼事情不是它所作爲的。侯王如果能按照“道”的原則爲政治民,萬事萬物就會自我化育、自生自滅而得以充分發展。自生自長而產生貪慾時,我就要用“道”來鎮住它。用“道”的真樸來鎮服它,就不會產生貪慾之心了,萬事萬物沒有貪慾之心了,天下便自然而然達到穩定、安寧。
注釋
無爲而無不爲:“無爲”是指順其自然,不妄爲。“無不爲”是說沒有一件事是它所不能爲的。
守之:即守道。之,指道。
自化:自我化育、自生自長。
欲:指貪慾。
無名之樸:“無名”指“道”。“樸”形容“道”的真樸。
不欲:一本作“無慾”。
自定:一本作“自正”。
賞析
“無爲”的思想在老子《道德經》中多次闡述、解釋。本章開頭第一句即是“道常無爲而無不爲”。老子的道不同於任何宗教的神,神是有意志的、有目的的,而“道”則是非人格化的,它創造萬物,但又不主宰萬物,順任自然萬物的繁衍、發展、淘汰、新生,所以“無爲”實際上是不妄爲、不強爲。這樣做的結果,當然是無不爲了。第二句便引入人類社會,談到“道”的法則在人類社會的運用。老子根據自然界的“道常無爲而無不爲”,要求“侯王若能守之”,即在社會政治方面,也要按照“無爲而無不爲”的法則來實行,從而導引出“化而欲作,吾將鎮之以無名之樸”的結論。老子認爲,理想的執政者,只要恪守“道”的原則,就會達到“天下將自定”這樣的理想社會。這裏所說的“鎮”,有人解釋爲“鎮壓”,並據此認爲老子在這章的說明中露出了暴力鎮壓人民的面目:誰要敢一鬧事,那就要嚴厲加以鎮壓。這種解釋,我們感到有悖於老子的原意,“鎮壓”應當是“鎮服”、“鎮定”,絕非是武力手段的“鎮壓”。由此,我們也認爲,老子並不是代表奴隸主統治階級的要求,而是從人類社會發展進步的角度考慮問題,並不是僅僅代表某一個階級或階層的利益和意願。這表現出老子內心深沉的歷史責任感。因而這是進步的、積極的。
老子
春秋哲學家和思想家,道家學派創始人。姓李,名耳,字聃,一字伯陽,或曰諡伯陽。籍貫等信息尚有爭議(籍貫苦縣厲鄉曲仁里,一說即今河南省鹿邑縣,一說為安徽省亳州市)。唐高宗乾封元年(666年)因與李唐皇室同姓而被追封爲圣祖太上玄元皇帝。其故里苦縣亦因之先後更名爲眞源縣、衞眞縣、鹿邑縣。存世有《道德經》(又稱《老子》真偽亦尚存爭議),其作品的精華是樸素的辨證法,主張無爲而治,其學説對中國哲學發展具有深刻影響。在道教中老子被尊爲道祖。
► 81篇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