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經(第十七章)

· 老子
太上,不知有之;其次,親譽之;其次,畏之;其次,侮之。信不足焉,有不信焉。 悠兮,其貴言。功成事遂,百姓皆謂:「我自然。」
拼音

所属合集

#道德經

譯文

最好的統治者,人民並不知道他的存在;其次的統治者,人民親近他並且稱讚他;再次的統治者,人民畏懼他;更次的統治者,人民輕蔑他。統治者的誠信不足,人民纔不相信他,最好的統治者是多麼悠閒。他很少發號施令,事情辦成功了,老百姓説:「我們本來就是這樣的。」

注釋

太上:至上、最好,指最好的統治者。 不知有之:人民不知有統治者的存在。不知,一作「下知」。 悠兮:悠閒自在的樣子。 貴言:指不輕易發號施令。 自然:自己本來就如此。

老子在全書中第一次描畫了他的理想國政治藍圖。第一句四個層次的劃分,不是從古到今的時代或時間順序,而是指爲治理好壞的統治狀況。在老子的觀念上,理想的「聖人」是要「處無爲之可,行不言之教」,要一如處「太上」之世,體「玄德」之君,能夠「生之畜之」。在《帝王世紀》中,記載了帝堯之世,「天下太和,百姓無事,有五老人擊壤於道,觀者嘆曰:大哉堯之德也!老人曰:『日出而作,日入而息。鑿井而飲,耕田而食。帝力於我何有哉?』」這種生動的畫面,可以説是對老子的「百姓皆曰我自然」的最好圖解。 在本章中,老子把這種理想的政治情境,與儒家主張實行的「德治」、法家主張實行的「法治」相對比,將其等而下之。實行「德治」,老百姓覺得統治者可以親信,而且稱讚他,這當不錯,但還是次於「無爲而治」者。實行「法治」的統治者,用嚴刑峻法來鎮壓人民,實行殘暴擾民政策,這就是統治者誠信不足的表現,人民只是逃避他,畏懼他。老子強烈反對這種「法治」政策,而對於「德治」,老子認爲這已經是多事的徵兆了。最美好的政治,莫過於統治者「貴言」,從不輕易發號施令,人民和政治相安無事,以至於人民根本不知道統治者是誰。當然,這種美治在當時並不存在,衹是老子的「烏托邦」式幻想。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注釋

  • 太上:最好,至上。
  • 悠兮:悠閑的樣子。

繙譯

最好的統治者,百姓不知道他的存在;其次的統治者,百姓親近他竝且稱贊他;再次的統治者,百姓畏懼他;更次的統治者,百姓輕蔑他。統治者的誠信不足,百姓才不相信他。最好的統治者是多麽悠閑啊,他很少發號施令。事情成功了,百姓都說:“我們是自己這樣做的。”

賞析

這一章老子闡述了不同層次的統治者與百姓之間的關系。最好的統治者能讓百姓自然而然地生活,幾乎感覺不到他的存在,百姓能夠按照自己的意願和方式生活,從而達到一種和諧的狀態。次一等的統治者能得到百姓的親近和贊譽,再次一等的讓百姓畏懼,最糟糕的則遭到百姓的輕蔑。老子強調了統治者應該以誠信爲本,少發號施令,讓事情自然而然地發展,這樣才能達到最好的治理傚果。這種思想躰現了老子的無爲而治的理唸,主張政府不過多乾預百姓的生活,讓社會自然地發展,以實現社會的和諧與穩定。

老子

春秋哲學家和思想家,道家學派創始人。姓李,名耳,字聃,一字伯陽,或曰諡伯陽。籍貫等信息尚有爭議(籍貫苦縣厲鄉曲仁里,一說即今河南省鹿邑縣,一說為安徽省亳州市)。唐高宗乾封元年(666年)因與李唐皇室同姓而被追封爲圣祖太上玄元皇帝。其故里苦縣亦因之先後更名爲眞源縣、衞眞縣、鹿邑縣。存世有《道德經》(又稱《老子》真偽亦尚存爭議),其作品的精華是樸素的辨證法,主張無爲而治,其學説對中國哲學發展具有深刻影響。在道教中老子被尊爲道祖。 ► 81篇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