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經(第二十章)
唯之與阿,相去幾何?美之與惡,相去若何?人之所畏,不可不畏。荒兮,其未央哉!衆人熙熙,如享太牢,如春登臺。我獨泊兮,其未兆;沌沌兮,如嬰兒之未孩;儡儡兮,若無所歸。衆人皆有餘,而我獨若遺。我愚人之心也哉,沌沌兮!俗人昭昭,我獨昏昏。俗人察察,我獨悶悶。澹兮,其若海,颶兮,若無止。衆人皆有以,而我獨頑且鄙。我獨異於人,而貴食母。
拼音
所属合集
譯文
應諾和呵斥,相距有多遠?美好和醜惡,又相差多少?人們所畏懼的,不能不畏懼。這風氣從遠古以來就是如此,好像沒有盡頭的樣子。衆人都熙熙攘攘、興高采烈,如同去參加盛大的宴席,如同春天裏登臺眺望美景。而我卻獨自淡泊寧靜,無動於衷。混混沌沌啊,如同嬰兒還不會發出嘻笑聲。疲倦閒散啊,好像浪子還沒有歸宿。衆人都有所剩餘,而我卻像什麼也不足。我真是隻有一顆愚人的心啊!衆人光輝自炫,唯獨我迷迷糊糊;衆人都那麼嚴厲苛刻,唯獨我這樣淳厚寬宏。恍惚啊,像大海洶涌;恍惚啊,像飄泊無處停留。世人都精明靈巧有本領,唯獨我愚昧而笨拙。我唯獨與人不同的,關鍵在於得到了“道”。
注釋
唯之與阿:唯,恭敬地答應,這是晚輩回答長輩的聲音;阿,怠慢地答應,這是長輩回答晚輩的聲音。唯的聲音低,阿的聲音高,這是區別尊貴與卑賤的用語。
美之與惡:美,一本作善,惡作醜解。即美醜、善惡。
畏:懼怕、畏懼。
荒兮:廣漠、遙遠的樣子。
未央:未盡、未完。
熙熙:熙,和樂,用以形容縱情奔欲、興高采烈的情狀。
享太牢:太牢是古代人把準備宴席用的牛、羊、豬事先放在牢裏養着。此句爲參加豐盛的宴席。
如春登臺:好似在春天裏登臺眺望。
我:可以將此“我”理解爲老子自稱,也可理解爲所謂“體道之士”。
泊:淡泊、恬靜。
未兆:沒有徵兆、沒有預感和跡象,形容無動於衷、不炫耀自己。
沌沌兮:混沌,不清楚。
孩:同“咳”,形容嬰兒的笑聲。
儡儡兮:疲倦閒散的樣子。
有餘:有豐盛的財貨。
遺:不足的意思。
愚人:純樸、直率的狀態。
昭昭:智巧光耀的樣子。
昏昏:愚鈍闇昧的樣子。
察察:嚴厲苛刻的樣子。
悶悶:純樸誠實的樣子。
澹兮:遼遠廣闊的樣子。
颶兮:急風。
有以:有用、有爲,有本領。
頑且鄙:形容愚陋、笨拙。
貴食母:母用以比喻“道”,道是生育天地萬物之母。此名意爲以守道爲貴。
賞析
任繼愈在《老子新譯》中說,“老子對當時許多現象看不慣,把衆人看得卑鄙庸俗,把自己看得比誰都高明。而在表面上卻故意說了些貶低自己的話,說自己低能、糊塗、沒有本領,其實是從反面擡高自己,貶低社會上的一般人。他在自我吹噓、自我欣賞,最後一句,說出他的正面意見,他和別人不同之處,在於得到了‘道’。”在老子看來,善惡美醜貴賤是非,都是相對形成的,人們對於價值判斷,經常隨着時代的不同而變換,隨着環境的差異而更改。世俗的價值判斷極爲混淆,衆人所戒忌的,也正是自己不必觸犯的。在這裏,老子也說了一些牢騷話,使人感到憤世疾俗的意味,其中不乏深入的哲理。他說明自己在價值觀上,在生活態度上,不同於那些世俗之人,他們熙熙攘攘,縱情於聲色貨利,而老子自己則甘願清貧淡泊,並且顯示出自己與衆人的疏離和相異之處。
老子
春秋哲學家和思想家,道家學派創始人。姓李,名耳,字聃,一字伯陽,或曰諡伯陽。籍貫等信息尚有爭議(籍貫苦縣厲鄉曲仁里,一說即今河南省鹿邑縣,一說為安徽省亳州市)。唐高宗乾封元年(666年)因與李唐皇室同姓而被追封爲圣祖太上玄元皇帝。其故里苦縣亦因之先後更名爲眞源縣、衞眞縣、鹿邑縣。存世有《道德經》(又稱《老子》真偽亦尚存爭議),其作品的精華是樸素的辨證法,主張無爲而治,其學説對中國哲學發展具有深刻影響。在道教中老子被尊爲道祖。
► 81篇诗文
老子的其他作品
相关推荐
- 《 道德經(第三十三章) 》 —— [ 周 ] 老子
- 《 道德經(第六十五章) 》 —— [ 周 ] 老子
- 《 道德經(第四十三章) 》 —— [ 周 ] 老子
- 《 道德經(第五十四章) 》 —— [ 周 ] 老子
- 《 道德經(第五十五章) 》 —— [ 周 ] 老子
- 《 道德經(第四十四章) 》 —— [ 周 ] 老子
- 《 道德經(第六十六章) 》 —— [ 周 ] 老子
- 《 道德經(第四十六章) 》 —— [ 周 ] 老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