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經(第五十三章)

· 老子
使我介然有知,行於大道,唯施是畏。大道甚夷,而人好徑。朝甚除,田甚蕪,倉甚虛;服文采,帶利劍,厭飲食,財貨有餘,是爲盜誇。非道也哉!
拼音

所属合集

#道德經

譯文

假如我稍微地有了認識,在大道上行走,唯一擔心的是害怕走了邪路。大道雖然平坦,但人君卻喜歡走邪徑。朝政腐敗已極,弄得農田荒蕪,倉庫十分空虛,而人君仍穿着錦繡的衣服,佩帶着鋒利的寶劍,飽餐精美的飲食,搜刮佔有富餘的財貨,這就叫做強盜頭子。這是多麼無道啊!

注釋

我:我,指有道的聖人。老子在這裏託言自己。 介然有知:介,微小。微有所知,稍有知識。 施:邪、斜行。 夷:平坦。 人:指人君,一本作“民”。 徑:邪徑。 朝甚除:朝政非常敗壞。一說宮殿很整潔。 厭飲食:厭,飽足、滿足、足夠。飽得不願再吃。 盜竽:竽又作誇。即大盜、盜魁。

賞析

楊興順說:“‘盜誇’之人過着奢侈生活,而人民卻在捱餓。按照老子的學說,這類不正常的情況是不會永遠存在下去的,人類社會遲早會回覆它自己最初的‘天之道’。老子警告那些自私的統治者,他們永遠渴望着財貨有餘,這就給自己伏下極大的危機。‘禍莫大於不知足,咎莫大於欲得’(四十六章)。這樣,他們違背了‘天之道’的法則,而‘不道早已’(三十章)。讓早已忘卻先王的金科玉律的自私的統治者不要這樣設想,以爲他們的力量是不可摧毀的。這樣的日子是會來臨的:統治者將因自己的一切惡行而受到懲罰,因爲在世界上,‘柔弱勝剛強’。老子對於壓迫者的熾烈仇恨,對於災難深重的人民的真摯同情,對及對於壓迫人民、掠奪人民的社會政治制度必然崩潰的深刻信念——這些都是老子社會倫理學說中的主要特點。”站在人民羣衆的立場上,從社會穩定與發展的角度,抨擊當政的暴君爲“盜竽”,這是從老子開始到莊子的道家最爲可貴的重要觀點。在莊子外雜篇裏,他提出“竊鉤者誅,竊國者侯”,這是傳統的觀點。事實上那些“財貨有餘”的人才是貨真價實的“盜竽”,“聖人不死,大盜不止”,這是從被壓迫的勞動者的利益出發而發出的吶喊。從這種觀點中,我們也感到這說明了老子並不是腐朽的沒落的奴隸主貴族利益的代言人,而是真切地代表了被壓迫者的願望。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注釋

  • 介然:堅定的樣子。
  • (yí):通“迤”,邪路。
  • :平坦。
  • :小路,這裡指邪逕。

繙譯

假如我稍微地有了認識,在大道上行走,唯一擔心的是走了邪路。大道很平坦,但人卻喜歡走邪僻的小路。朝廷十分腐敗,田地非常荒蕪,倉庫十分空虛;而統治者卻穿著華麗的衣服,珮帶著鋒利的寶劍,飽餐豐盛的食物,佔有過多的財物,這就叫做強盜頭子。這實在是不符郃道啊!

賞析

此章老子尖銳地批判了儅時社會的一些不良現象。他強調人們應走在平坦的大道上,即遵循正道,然而現實中人們卻常常偏離正道,去追求邪僻之路。他描述了社會上層的腐朽和奢華,與底層的荒蕪和貧睏形成鮮明對比。這種差距和不公正是違背“道”的,顯示了老子對社會現實的憂慮和對道德準則的堅守。同時也提醒人們應保持清醒和正直,不被物欲和錯誤的行爲所迷惑。這一章具有深刻的社會批判意義和對正確道路的倡導。

老子

春秋哲學家和思想家,道家學派創始人。姓李,名耳,字聃,一字伯陽,或曰諡伯陽。籍貫等信息尚有爭議(籍貫苦縣厲鄉曲仁里,一說即今河南省鹿邑縣,一說為安徽省亳州市)。唐高宗乾封元年(666年)因與李唐皇室同姓而被追封爲圣祖太上玄元皇帝。其故里苦縣亦因之先後更名爲眞源縣、衞眞縣、鹿邑縣。存世有《道德經》(又稱《老子》真偽亦尚存爭議),其作品的精華是樸素的辨證法,主張無爲而治,其學説對中國哲學發展具有深刻影響。在道教中老子被尊爲道祖。 ► 81篇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