戊申四月遊禹門有感
黃河一線天上來,兩山突兀屏風開。
天生聖人爲萬世,驚濤拍岸鳴春雷。
冷雲直上三千丈,石顛古廟高崔巍。
斷碑歲月不可考,丹書剝落空莓苔。
嗟乎去古蓋已遠,荒辭漫汗相驚猜。
安居平土果誰力,愚民耳目誠可哀。
一聲漁笛起何處,滄洲雅興還悠哉。
拼音
所属合集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註釋
- 戊申:古代干支紀年法中的一個年份。
- 禹門:即龍門,位於今山西省河津市,相傳爲大禹治水時所開。
- 突兀:高聳突出的樣子。
- 屏風:古代室內用來遮擋或裝飾的傢俱,此處比喻山勢如屏風般展開。
- 天生聖人:指大禹,因其治水有功,被尊爲聖人。
- 萬世:世世代代,永遠。
- 驚濤拍岸:洶涌的波濤衝擊着岸邊。
- 春雷:春天的雷聲,此處形容波濤聲如雷鳴。
- 冷雲:寒冷的雲霧。
- 石顛:山石之巔。
- 崔巍:高大雄偉的樣子。
- 斷碑:斷裂的石碑。
- 丹書:用硃砂書寫的文字,此處指碑文。
- 剝落:脫落。
- 莓苔:青苔。
- 荒辭漫汗:指碑文上的文字模糊不清,難以辨認。
- 驚猜:驚訝和猜測。
- 安居平土:安定居住,土地平坦。
- 愚民:指普通百姓。
- 耳目:指感知和認識。
- 滄洲:泛指江海之濱,也用來比喻隱逸之所。
- 雅興:高雅的興致。
翻譯
黃河之水彷彿從天際一線涌來,兩座山峯高聳,如同展開的屏風。天生聖人大禹,爲萬世人民帶來福祉,洶涌的波濤拍打着岸邊,聲如春雷。寒冷的雲霧直衝三千丈高空,山巔之上,古老的廟宇高聳雄偉。斷裂的石碑上,歲月已無法考證,硃砂書寫的碑文剝落,只剩下空白的青苔。唉,古時已遠去,碑文上的文字模糊不清,令人驚訝和猜測。安居樂業,土地平坦,這究竟是誰的力量?普通百姓的感知和認識實在令人悲哀。不知何處傳來一聲漁笛,江海之濱,高雅的興致依舊悠然自得。
賞析
這首作品描繪了禹門壯麗的自然景觀,通過黃河、山峯、波濤等意象,展現了自然的雄偉與歷史的厚重。詩中對大禹的讚頌,體現了對古代聖人的敬仰和對歷史傳承的思考。斷碑、剝落的丹書等細節,反映了歷史的滄桑和文化的消逝,引發了對現實與傳統的深刻反思。最後,漁笛聲的悠揚,爲全詩增添了一抹超脫塵世的雅緻,表達了詩人對隱逸生活的嚮往和對高雅情趣的追求。
段克己
克己,字復之,河東人,世居絳之稷山。幼時與弟成己並以才名,禮部尚書趙秉文識之,目之曰「二妙」,大書「雙飛」二字名其裏。金末以進士貢。北渡後,與成己避地龍門山中,餘廿年而卒,人稱爲遁庵先生。泰定間,孫吏部侍郎輔合克己、成己遺文爲《二妙集》,刻之家塾。臨川吳澄爲之序曰:河東二段先生,心廣而識超,氣盛而才雄。其詩如:「冤血流未盡,白骨如山丘。」「四海疲攻戰,何當洗甲兵。」蓋陶之達,杜之憂,兼而有之者也。
► 188篇诗文